第42本:《改革宗敬拜》书摘23则
1、改革宗的敬拜直接出于改革宗教义的核心原则,也就是宗教改革的格言所呈现的:唯独圣经、唯独基督、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神的荣耀。唯独圣经的原则排除了源自圣经以外的典礼和仪式,让敬拜得以简化。(p11)
2、唯独基督的原则导致了对弥撒的改革。由于基督的救赎是一次完全成就的,因此圣餐礼不再被视为献祭,而是晚餐;是一场参会,而非弥撒祭典;主持者是牧师,而非祭司;地点是餐桌,而非祭坛。既然信徒是在基督里因信称义,而且“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因此唯独信心就代表仪式中应充满以在地语言所表达的经文内容;在诵读、讲道、唱诗和祷告中,都应大量使用经文。既然信徒非常明白凡事都要依靠神的至高主权,因此唯独恩典代表的就是仪式中要充满祷告。敬拜中每项元素的执行都要单单归荣耀给神。(P12)
3、我们的关切重点,是要判断哪些活动适合在主日的公开聚会中进行。若以为圣经不讲求公私之别,本身就是错误的观念;若还以为我们既不应、也不可区分公私场合,就更大错特错了。(p15)
4、“我们可以在人生万事中荣耀神”诚非虚言,我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的确可以荣耀神(林前10:31);这是广义的敬拜。依此而论,我不论是挖水沟、放风筝或帮女儿洗澡,都可算是在荣耀或敬拜神,这都是好事。但在公众聚会中,并非所有的吃喝行为都得体(参林前11:22)。近来有些讨论模糊了当中的区别,以为任何称得上“荣耀神”的行为都适用于公众聚会。我们或许会肯定这一切活动的价值,并承认神可以在其中得荣耀,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些活动应当出现在公开聚会中。(p16)
5、面对敬拜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只问什么是“被允许的”,而应该问什么是“得体、合宜、贴切的”。例如,圣经命令我们要以“虔诚、敬畏的心”敬拜神(来12:28),但有些歌唱、祷告和讲道的方式是不敬虔的。就神的本性、聚会的本质和对于敬虔的实际要求等等标准而言,有些与重点无关的言语和行动是不得体、不妥当、不合适的。(p20)
6、在我们的时代,合一已在多元化的趋势下受到损害。在保守的长老会及改革宗教会圈内,已不再有明确、共通的敬拜形式。如我们先前所言,有些教会走天主教的高派仪礼路线,有些走迎合未信者的现代风格,其余教会则分布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这样的发展在改革宗仪式史上前所未有,它无疑是一项动机高尚的实验——例如是为了外展和传福音——但它终究只是实验,最后的结果也尚未受到严肃审视。(p21)
7、我们坚信教会界必须做到一件事,才有可能达成共识与一致性,那就是要扬弃目前这种为顺应文化、世代差异而调整敬拜仪式的新颖理论,并转而追求一种共通的敬拜——即可以超越狭隘的文化利益,又可以在圣经标准及普世审美观的基础上吸引各种族群。这正是先前历代圣徒所追求的理想。(p24)
8、教会应该是超越、而非强化世代差异的地方。唯有拒绝成为单一世代专属的教会,才能够适合所有世代。(p25)
9、布道和宣教的宗旨或目的,就是要建造一群敬拜的人。基督的门徒是活石,要“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前2:5)。神创造了一群属祂的子民,好叫他们“宣扬那召他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基督徒宣教、生活与敬拜的一切重点就在于此。(p30)
10、但敬拜这位真神,必须要按照祂自己设立的法则,并受到祂自己启示的旨意所规范,才可蒙祂悦纳。因此,我们不可按人的想像和发明,或撒旦的建议,藉着任何有形的代表物或圣经没指定的方法来敬拜祂。《西敏信条》第二十一章1节(p40)
11、人性极端败坏的后果,让我们的处境不仅像先前所说的,只是有限者对无限者的无知那么简单,而是更进一步陷入了积极的偶像崇拜。人天生就会崇拜偶像(罗1:18-32);他不能、也不会有正确的敬拜。加尔文说人心是制造偶像的工厂,我们没有能力设计出可以荣耀神的敬拜;我们若任由自己的天然倾向、甚至是由常识来引导我们,犯错是必然的。对于人性败坏的谦卑认知,会促使我们转向神,请求祂来告诉我们什么是祂想要的敬拜。(p44)
12、改革宗传统会清楚区分三种概念:元素(由圣经制定,不会改变)、形式(元素的执行内容,这方面有不小的弹性自由),与处境(受到更全面的考量因素所左右)。形式是元素实际呈现出的内容与架构。形式并非全无限制,至少它绝不能违背元素的本质。例如讲道不能用舞蹈呈现,主要是因为讲道的本质是口语沟通。不论提倡跳舞的人如何辩驳,舞蹈并不是一种讲道的形式,而是一项新的元素。(p48)
13、按真理的敬拜一定要充满圣经的话语。敬拜不仅要受到圣道的规范,它的内容也要充满圣道。撒玛利亚人不知道他们所敬拜的,但基督徒不该如此。旧约敬拜会以外在、物质、预表的形式来传达其中许多真理,但注重以心灵敬拜的新约则不然。这个新时代更强调以言语表达真理,因为旧约种种预表所象征的真理都在基督身上实现了。圣经既为我们的敬拜提供了结构,也提供了内容。(p51)
14、基督徒的敬拜是富于思考且内容充实的。外邦人祷告是重复无意义的话并且话多(太6:7,新译本),他们的敬拜通常是在感觉和经验——而非思维的层次上运作。但基督徒是要尽意爱神(太22:37),他们要透过更新的心意来献上属灵的敬拜事奉(罗12:1-2)(p51)
15、我们的“诗章、颂词、灵歌”可以用来“教导”和“劝诫”(西3:16)。我们的敬拜是双向的对话,神透过祂的道清晰明白地回应。我们的悟性绝不可“没有果效”,而是应该“用灵祷告”也用“悟性祷告”(林前14:14-15)。神所结合的,人千万不可分开。理当占据我们心思的,正是圣经的内容。我们的赞美诗歌是以圣经的诗篇为范本,我们的认罪是以圣经所教导的悔改为范本,我们的信仰宣告是以圣经的教义为范本,我们的讲道也是以圣经经文为范本。我们是以理智对神说话(透过圣经所教导的赞美和认罪),神也(透过祂的话语)与我们的悟性沟通。(p52)
16、敬拜必须「以圣经为依据」。圣经在对悟性说话的同时,也在对全人的理智、意志和情感说话。内容富含经文的讲道、诗歌与祷告并不算太「知性」或「学术」,就像一位父亲对爱子深情而坚定的沟通,不会被视为「学术性话语」一样(参箴言3-5章)(p58)
17、除了结构与内容要符合圣经以外,敬拜一定还要以正确的「灵」来进行。敬拜是奉耶稣之名献上的,祂就是「真理」(约14:6);而且敬拜要靠圣灵的大能,若不靠着祂,无人能称耶稣是主(林前12:3)。敬拜的内在部分——目的、动机、情感的投入、诚挚的心意、敬虔的态度才是关键重点。(p64)
18、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真正的信是从听道来的(罗10:17),所以真正的敬拜必须以非物质、非感官、非象征性的方式为主(但不是完全排除这些元素)。在真正的敬拜中,我们凭信心上升到天堂的神面前,凭信心认识、并敬拜坐在施恩座上的祂,也凭信心在祂的福音里看见基督。(p70)
19、「用心灵」的敬拜是发自内心的。如先前所言,像我们这些最讲求敬拜正确性的人,千万不能忘了敬拜的目的:与神(包括圣父、圣子和圣灵)团契。我们在敬拜中做的是什么?是来到神面前(来4:15-16;10:16-22),是亲近神(雅四8-10),是寻找和求告祂(赛55:6)。我们强烈渴望要与我们的神相遇。(p70)
20、「用心灵」的敬拜是敬虔的。敬拜的灵就是敬虔的灵。圣徒当「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来12:28)。敬拜的执行从来都不可轻浮、随便。当我们祷告的时候,说的不仅是「我们的父」,而是「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在祷告和所有敬拜中,我们关切的都是神的名要得尊荣、受敬畏。(p81)
21、旧约和新约中的敬虔都是指一种对于神的虔诚畏惧,这种畏惧可以透过战兢、屈膝跪地、下拜和俯伏来表达。神在乎的若不是姿势本身,就必然是这些肢体动作背后所反映的心态。某些作者试着回避「严肃」、「庄重」这样的字眼,转而提倡一种友善、轻松、非正式的敬拜气氛。但令人好奇的是,这样的敬拜风格一旦实现,怎么可能还会符合圣经的敬虔观呢?(p86)
22、基督徒的喜乐和「战兢」是相容的(诗2:11)。我们的喜乐是一种深刻的情绪,它与平安相似,都是在世人无法体认的层次上经历到的。它不是运动场上那种喧闹的兴奋,而是「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彼前1:8)约翰牛顿如此形容这喜乐:救主啊,我若能靠着恩典成为锡安城中的一份子,任凭世人嘲弄、同情,我将欣然以你的名为荣,尘俗之乐终将消逝,一切凡夫所夸的浮华虚荣也不长久,充实的喜乐、永存的财宝,唯有锡安的儿女知晓。「浮华虚荣」「尘俗之乐」,很快就会消逝。世人只晓得一时兴奋所带来的短暂欢愉,我们的喜乐则是只有「锡安儿女」才能经历的「充实喜乐」。(p87)
23、我们需要「聪明的工头」,他们拒绝采用「草木禾秸」一类的快速施工手段,而是单单以「金银宝石」这般富含真理的元素来建造教会(林前3:10-15)。但正因为这些工头很聪明,所以他们在建造的过程中会行事谨慎、观察敏锐,并明辨情势。「依据圣经」来进行敬拜改革,但要做得有智慧。(p89)
来源:本文选自泰瑞·詹森《改革宗敬拜》,由潘弟兄阅读并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