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本:《一掷千金的上帝》书摘30则
1、耶稣在这个故事中向我们显明天父是一位花费极大的上帝(God of Great Expenditure),对他的儿女来说,若不说他是“一掷千金”地施恩在我们身上,就不足以形容。上帝不计一切的恩典,是我们最大的盼望,是我们生命改变的经历,也是这本书的主题。(PⅣ)
2、耶稣说的比喻中有两个兄弟,他们各代表着世人所走的两条不同路线:一条是远离上帝的路线,另外一条是寻求被天国接纳的路线。有两群人来听耶稣讲道:第一群人是“税吏和罪人”,他们既不遵守圣经中的道德律,也不跟从虔诚犹太人所持守的礼仪、洁净规矩;他们是“往远方去了”,远离他们家庭的传统和高尚社会的礼教,就像小儿子一样,离家在外过着“任意放荡”的生活。第二群听众是“法利赛人和文士”,故事中的大儿子就代表着他们:他们严守教养中的传统道德,研读谨守圣经,并且忠诚地敬拜上帝,时常祈祷。(P2)
3、耶稣这个比喻的目的,其实是针对法利赛人和文士。耶稣因着要回应他们的态度才开始讲这个比喻,他用这两个儿子的比喻,更深入地审视了大儿子的灵魂,他要让他们看见自己的真相,并且因此促使他们改变。最后以一个有力的诉求——要求他改变心意,作为全故事的最高潮。(P3,56)
4、这个故事的目标不是“离家的罪人,”而是那些遵行圣经要求的宗教人士。耶稣诉求的对象,不全是道德败坏的局外人,更是讲究道德的圈内人。他要显明他们的盲目、狭隘和自以为义,以及这些事如何毁坏了他们自身的灵魂和其周围人的生命。在这个比喻中,耶稣向每个人心中对上帝、对罪和对救恩的想法进行挑战。耶稣说出这两个人——不敬虔的人和热心宗教的人——都在灵性上迷失了,他们人生的道路都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出路;而且,所有人类能想得到的与上帝建立关系的方式,都是错误的。(P5)
5、这位父亲在爱中拥抱他的儿子,不但是在儿子有机会证明他的洗心革面以前,更是在他说要悔改以前。没有任何的行为,甚至是忧伤痛悔,能够有功德计上帝喜悦;天父的爱与接纳是绝对免费的!(P17)
6、为什么大儿子会这么愤怒呢?他对筵席要花费许多的钱,特别感到不高兴。其实肥牛犊只是个代表,因为这位父亲所办的筵席,花费远远超过肥牛犊的价钱;而且因为他接纳小儿子回家,让他重新成为继承人。这对大儿子来说简直是太过分了。于是他开始算账:“我每天拼死工作,才赚到我所得到的;但你那个儿子却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赚。他只配被赶出去,而你竟然还为他花那么大笔钱!天理公平何在?”他认为自己有权利告诉父亲该如何支配家中的衣袍、戒指和牲口。(P19,30)
7、小儿子羞辱了家庭,过着任性放荡的生活,完全不受约束,又远离了父亲——故事中的父亲代表上帝。大儿子完全听从他的父亲,表示他完全顺服上帝的诫命。他完全在父亲的掌控之下,而且自律甚严。然而,他们两个人都与父亲疏远,父亲都必须到家门外,亲自去请他们回来享受他爱的筵席。(P27)
8、耶稣竟然刻意地让故事中的大儿子停留在疏离的状态中。坏儿子进入父亲的筵席了,但好儿子却缺席了;爱上妓女的浪子得救了,可是道德端正的人却迷失了。(P27)
9、大儿子并不是因为没有好行为而失去父亲的爱,而是因为有好行为而失去的;不是因为他的罪造成成他与父亲之间的阻隔,而是因为他对自己优良品德的骄傲;不是因为他的过犯让他不能享受父亲的筵席,而是因为他的义行。(P28)
10、这两个儿子都不爱父亲,他们只是利用父亲来达到自我中心的目的,而不是单单去爱、去享受和去服侍自己的父亲。这表示不论人是违背上帝的诫命,或是殷勤遵守诫命,都有可能是悖逆并远离他的人。(P29)
11、大多数人认为,罪就是达不到上帝对我们行为的要求,然而耶稣对罪的定义却不仅是如此,更是远远地超过了这个层面。耶稣让我们看到,即使我们没有违反任何实际上的道德规范,仍可能是在灵性上彻底迷失、且最放荡败坏的人。因为罪不只是指破坏规则而已,它也是指将自己放在上帝的位置上来做救主、主宰和审判者,就像比喻中的两个儿子各自在他们的生命中所做的事——寻求脱离父亲的权威。(P30,35)
12、大儿子有一个机会讨父亲喜悦,那就是进入筵席;可是他愤怒地拒绝了父亲,这就是显示出他的目标从来不是讨父亲的喜悦(P31)
13、耶稣的福音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反宗教;既不是道德,也不是反道德;既不是道德主义,也不是相对主义;既不是保守主义,也不是自由主义;更不是这两极之间的某一范畴而已。从福音的观点来看,他们都错了,但他们也都被爱,并且他们都被呼召来承认这一事实,并且要作改变。(P37)
14、为什么耶稣如此建构这个故事,使一个儿子得救,回到与父亲的正确关系中,而另一个儿子却没有呢(至少大儿子还没有得救?)也许耶稣要表达的是,虽然两种自我拯救的做法都同样是不对的,但这两者的危险性却是不同的。(P38)
15、耶稣常常用“迷失”和“寻找”的隐喻来讲述罪与救恩。什么是属灵上的失丧或迷失呢?在两个儿子的比喻里,小儿子的迷失清楚地体现在他落入猪圈的下场——因着他的任性、放纵和愚蠢的行为,他用尽了所有的金钱与资源,也不再有朋友。在这个比喻中,耶稣要我们注意另一种比较隐晦却又同样具有毁灭性的迷失形态。我们可以称这种迷失的形态为“大儿子式的迷失”。“大儿子式的迷失”第一个记号是:大儿子“生气”,所有他说的话中都带着愤怒的火气。大儿子认为只要自己尽力好好生活,就应该有舒适的生活。当在生活不顺利时,不只会感到难过,心中更会有深深的怒火和苦毒,会悲惨地在恨上帝,和恨自己两个极端之间摇摆;第二个记号是:大儿子对自我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大儿子的自我形象是建立在努力工作、遵守道德规范、归属精英团体,以及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上。大儿子自义心态不仅创造出了种族主义和阶级主义,而且在个人的层面上,也产生了一种不赦免别人与批评论断的心态;第三个记号是:因畏惧而产生的、没有喜乐的顺服。大儿子对父亲的顺服,他没有感到喜乐、爱,也没有因看到父亲的喜悦而感到值得这样做。大儿子的顺服只会让人像做奴隶般地、充满怨言地遵行律法条文,这种类型的诚实心态是为了自己;第四个记号是:大儿子不能确定父亲对他的爱,因而产生虚空感。每当生活中出了问题,或是祷告未蒙应允时,你就会猜想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或是当受到别人的批评时,不仅会觉得受伤,更会觉得被毁了。这是因为你对上帝的爱的感受是抽象的,它在你的生活中没有真实的力量,所以你需要别人的肯定来维持睡自我的价值感。(P41-54)
16、小儿子知道自己远离父亲,但大儿子不知道,因此大儿子的迷失就格外危险。
17、当我们看见故事中的大儿子的心态时,我们就开始明白这可能是最初小儿子要离开家的原因之一。今天有许多人放弃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因为他们清楚地看见在各个主要的宗教里面充满了“大儿子”类型的人,因此他们下结论说:宗教是世界上各样悲惨与冲突的最大源头。“大儿子”类型之人的愤怒与优越感会制造出一群庞大的受罪恶感、恐惧感所支配的属灵瞎子,他们就是不公义社会、战争与暴力的最大来源之一。(P56-57)
18、如果你是从小儿子的光景成为基督徒的,那么你难免会有故态复萌或犯“小儿子”类型的罪的危险;但是如果你是从大儿子的光景成为基督徒的,那么你更容易重演大儿子的心态而走到灵性的死路上——如果你没有完全而深刻地抓住福音,那么你就又回到屈辱、定罪、焦虑、没有安全感、没有喜乐和愤怒之中。(P59-60)
19、不管你是“大儿子”类型的人还是“小儿子”类型的人,我们需要什么才能脱离我们特有的那种迷失?我们的内心要如何才能由恐惧、愤怒,转变为喜乐、爱与感恩呢?我们需要的第一样东西就是上帝所发出的爱。在故事中,父亲没有严厉地定大儿子的罪,反而是出于爱请求他从愤怒和自义中回转。耶稣也正是用爱的请求来面对他最致命的敌人。耶稣没有用法利赛人的态度来对待法利赛人,也没有用自义的态度来对待自义的人,所以我们也不应该这样;我们需要的第二样东西就是深刻的悔改,而不只是为所犯的个别的罪懊悔。当法利赛人犯罪以后,他们会自觉难过而悔改,会自我处罚并为其软弱忧伤。但是事情过后,他们又做回了大儿子。他们的懊悔与自责只不过是自我拯救的一部分而已。法利赛人式的悔改,其深度不能触及真正的问题。致使大儿子远离救恩筵席的,乃是他因好行为而有的骄傲,而不是那种因坏行为而有的懊悔。大儿子的问题是他的自以为义,他想利用道德上的表现来操纵上帝与别人,好像他们欠了他什么似的,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我们还要为所做的正确之事背后的理由悔改。我们必须学习为我们所有的罪和义行之下的罪悔改——这罪就是我们想要做自己的救主和主宰。我们也必须承认自己把终极的盼望和信靠,寄托在上帝以外的东西上,而且在我们的罪行与义行上,我们都想要逃避上帝或操纵上帝,以掌握住那些东西。(P62-67)
20、对犯错的人来说,得到怜悯与赦免必须是免费而不需要功德。如果犯错的人必须有积道德的行为才能得到怜悯,那所得到的就不是怜悯了。然而赦免别人的人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对小儿子来说,能回家恢复身份是免费的,但是这个庞大的花费却是由大儿子来支付的。耶稣在故事中并没有放入一个真正的大儿子:真正的大儿子会愿意付上任何代价来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耶稣借着在故事中安排一个有瑕疵的大儿子,来邀请我们去想象和渴望一位真正的大哥。(P72)
21、不管我们是像大儿子还是像小儿子,我们都叛逆了父亲,应该被疏远、隔绝和拒绝。但这个比喻的重点告诉我们,赦免总是需要代价的,总是需要有人付出的。若不是大儿子自己付出代价,小儿子就不可能回家。我们真正的长兄代替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付清了我们的罪债。耶稣在十字架上被剥夺了衣袍和尊严,才使我们得以披上尊严,并且站在我们所不配站的地方;他在十字架上被拒绝厌弃,才使我们得以蒙受恩典而进入上帝的家中;他在十字架上饮尽永恒公义之杯,才使我们得以领受天父的喜乐福杯。除了借着这位真正的大哥所付的重价以外,再没有别的路可以让天父带我们回到他的家中。(P73)
22、我们似乎面临这样的抉择:像小儿子一样地远离上帝而追寻自我的快乐,或是像大儿子一样地压抑欲望而尽上道德的责任。但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与重价的爱,带来了改变。除非我们能认清自己真正的需要,在信心中安歇,并且存着惊叹的心仰望耶稣基督的工作——他才是我们真正的大哥——否则我们不会停止做“小儿子”和“大儿子”类型的人。(P76)
23、这个比喻中的小儿子离开了家到远方去,他期望得着更好的人生,但却失望了,因此他开始想家,并想念他父家的丰盛。我们也都像他一样(P79)
24、“家”是一个强而有力但却又难以描述的概念,而我们对它的强烈感觉,显示出我们的内心深处期待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不但能完全适合我们,而且我们在那里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或找到真正的自己。(P80)
25、耶稣来到世上,为的是要带给人们节庆般的喜乐,耶稣的救恩是一场筵席,因此当我们相信并且依赖他为我们所完成的工作时,他便借着圣灵在我们心中成为真实的。(P94)
26、耶稣最终的目的不只是个人的得救和罪得赦免而已,他还要将这个世界更新,使疾病、贫穷、不法、暴力、苦难与死亡结束。历史的最高峰并不是进入到更高层次的脱离肉体的纯意识状态,而是进入一场筵席。(P97)
27、相信福音是一个人与上帝相连的开始,它带给我们一个新的与上帝的关系,以及一个新的身份,但是我们不要以为,只要相信了,福音信息在基督徒身上的功效就结束了。马丁·路德说,即使你因福音而重生,但除非你反复刻意地设定福音为新的状态,否则你的心还是会自动回到相信其他东西的设定状态。(P101)
28、专注于上帝所认为的罪的严重性,以及定睛看见唯有上帝付上无限的重价才能拯救我们脱离罪。对此的了解必然会深刻地重塑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不再活在自私与胆怯之中,而能为公义昂然站立,为我们的邻舍牺牲奉献。(P108)
29、我们不能用任何事来换取上帝的恩典与喜悦,我们只能相信,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已经赐给我们恩典了,并且我们要以信心来支取这恩典。然而,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并依靠那一位以牺牲来服事我们的耶稣基督,那么我们也会改变而成为一个以牺牲来服事上帝与邻舍的人。(P109)
30、耶稣这个伟大的比喻重述了整个圣经的故事,以及整个人类的故事。在这个比喻中,耶稣指出两种最常见的人生态度,并教导说这两者都是属灵的死胡同。他又指出,唯有在他里面,在他这个人和他的作为中,我们的生命才有出路,我们的故事才有好的结局。(P113)
来源:本文选自提摩太·凯勒《一掷千金的上帝》,由章弟兄阅读并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