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本:《柔和谦卑》书摘21则
1、无论旧约还是新约,当圣经谈到心时,都不是指我们的情感,而是指驱动我们一切行为的内在生命中心。它是我们早上起床的动力,又在夜晚带我们入梦。它是我们的动力指挥中心。用圣经的话来说,心不是我们的一部分,而是我们全人的中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的心定义了我们自己,引导我们一切所行。
2、尽管耶稣基督有极大的荣耀和令人瞩目的圣洁,他是至高的君王,超乎万有,但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人比他更容易接近。来到他面前无须任何条件,也无须跨越什么障碍。华腓德在解释《马太福音》11章29节时写道:“最令他的跟随者们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生平所表现出来的高贵谦卑的举止。”投入耶稣怀抱的门槛很低:向他敞开心扉。这就是他所要的。
3、根据基督自己的见证,他心里“柔和谦卑”,这就是他的心、他的本性。温柔、敞开、热情、接纳、通情达理、甘心乐意。如果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说明耶稣是谁,那么我们若回答“柔和谦卑”就是忠于耶稣自己的教导。
4、但对悔改的人来说,我们的罪恶、缺点、不安、怀疑、焦虑和失败永远比不过他温柔的接纳。因为耶稣不是偶尔柔和谦卑。柔和就是他的本性,是他的心。他不能对自己的百姓不柔和,因他不能背乎自己,就像你我不能改变我们眼睛的颜色一样。
5、首先,基督的忿怒和怜悯并不像跷跷板的两端那样彼此对立,好像贬抑一方就等于抬高另一方。相反,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一个人越能认识到基督对我们周围和我们内心一切罪恶的义怒,就越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怜悯。其次,具体谈到基督的心(以及旧约中耶和华的心)时,我们不是指他怜悯和发怒的行为。他的心就是他的心。
6、耶稣盼望我们倚靠他的恩典和怜悯,不仅因为他的救赎之工正确无误,还因为这就是他的本性。他道成肉身接近我们,好与我们一同喜乐——他因施恩喜乐,我们因受恩喜乐。古德温甚至进一步论道,当我们向基督寻求帮助和怜悯时,他会比我们更喜乐,也更得安慰。正如妻子得了医治时,爱她的丈夫比自己得了医治还受安慰。当基督看到他的宝血涂抹了我们的罪时,他“自己比我们更得安慰”。
7、当你因着痛苦、疑惑和罪恶到基督面前寻求怜悯、爱和帮助时,你就是在顺着他内心最深的渴望而行,而不是相反。
8、耶稣无罪意味着他比我们自己更了解何为试探。C.S.路易斯在谈到一个逆风行走的人时阐明了这一点。一旦试探之风足够强烈,这人就会倒下,甚至放弃——因此他不知道在逆风中坚持十分钟会怎样。耶稣永远不会倒下;他忍受了我们所有的试探和试炼,从不放弃。因此,他比我们任何人都更了解试探的力量。只有他真正知道抵挡这试探的代价。
9、罪会招致圣洁的义怒。一位对道德极其严肃的神怎会对罪没有反应呢?但对后者来说,罪使神里面产生了圣洁的渴望、慈爱和温柔。
10、我们被神称义不是在我们开始努力行善时,而是在我们崩溃后真正认识到自己永远不能之时,这是基督信仰最反直觉的一面。
11、救赎大工完成之后,基督的工作转为代求。他如今在天上为我们代求,反映出他在地上工作的完整、得胜和完全,而不是说他的工作有欠缺。基督的代赎成就了我们的救恩,而他的代求就是时刻应用这代赎的工作。在过去,耶稣做了他现在所说的事;而现在,耶稣在说他过去做的事。
12、我们总觉得,生活中有些罪神很难赦免。我们说自己已经完全被神赦免,也诚心诚意地相信这一点,至少大体上是吧。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现在的生活中,有一个隐藏已久的阴暗角落,它似乎那么棘手,那么丑陋,而且无法解决。《希伯来书》7章25节中“拯救到底”的意思是:神的赦免、拯救和重建会深入到我们灵魂里最黑暗的裂缝,就是那些最羞耻、最失败的地方。不仅如此,这些裂缝本身正是基督爱我们至深的地方。
13、圣经从来都没有教导说,一旦我们得救后与基督联合,就会发现严重的罪已成为过去。正相反,重生的状态会让我们更深地认识到我们的罪有多不当。成为信徒之后,我们会比以前更厌恶罪,对罪也更敏感。信主后我们确实会继续犯罪,而且有时会犯大罪。这就是为何基督要作中保的原因。神借着他激励我们不要放弃。
14、基督过去愤怒,而且现在仍会愤怒,因为他是个完全人,他的爱如此强烈,以至于无法对罪冷眼旁观。这义怒反映了他的内心,他温柔的怜悯。但正因如此,他最容易发怒,而且他的忿怒也最强烈——所有这些都不掺杂一丝一毫的罪。
15、《耶利米哀歌》带我们进入神的内心深处。统管和命定万事的那一位虽然允许苦难进入我们的生活,却是他所不情愿的。他情愿我们经历痛苦后终得益处;这才是他允许苦难临到的真正缘由。尽管如此,他也心存不忍。
16、如果蒙爱的程度与受苦的程度成正比,如果罪是我们最大的苦难,那么神向罪中的我们显出的爱也最强烈。是的,如古德温所说,神的确憎恶罪。神对我们的爱加上他对罪的恨恶,等于一种无所不能的确定性,即终有一天他会看到我们完全脱离罪,让我们沐浴在他的喜悦中。
17、基督怜悯你的证据不在于你的生活如何,而在于他的生活如何——他曾被苦待、被误解、被背叛、被抛弃。他代替你承受这一切,直到永远。如果神差遣自己的儿子经过定罪、弃绝和死亡的幽谷,那么当你在通往天堂的路上走过死荫幽谷时就可以倚靠他。
18、我们整天高喊要用行为讨神喜悦是多么徒劳无用,但同时心里却想“凭行为”。我们这种“凭行为”的本性的外在体现是对因信称义教义的抵挡,而在更深层面上则是对基督之心的抵挡。
19、人里面那个完整的心理基础架构因着堕落,不停制造着关系杠杆、害怕失败、紧张不安、得失心、神经质的控制欲,焦虑导致的愚昧,这些与其说是我们的所说所想,不如说是我们散发出的生命气息。你可以在人们身上闻到它,尽管有些人善于隐藏它。如果你想通过所有的外在表现来追溯这种急于求成心理的根源,你会发现,其根源不是艰苦的童年生活,也不是性格原因,更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而是福音的缺失,对基督的心缺乏感知。
20、基督徒的一生就是将我的自我意识、身份、自我以及我因福音的缺失而焦躁不安的内心世界,与基本真理相调和的过程。福音是一种邀请,让基督的心赐我们平安喜乐。因为我们已经被神寻回,被他收纳,进入他心里。我们要把自己时好时坏的道德表现带进对耶稣那永不改变的心的降服中。
21、《以弗所书》2章7节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扇门;它不是出口,而是入口。整个人类历史以及永恒本身的意义在于,展示那不能完全展示的,证实那不能充分证实的。在来世,我们将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神的仁慈之恩,洞悉他的内心,我们对他的心了解越多,就越能看到它无法完全理解,不能测透。对那些不在基督里的人来说,今生就是他们最好的生活。而对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来说,《以弗所书》2章7节是关于永恒的愿景,就在下一个转弯处,而今生是他们最糟糕的生活。
来源:本文选自戴恩·奥特伦《柔和谦卑》,由潘弟兄阅读并抄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