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本:《非暴力沟通》书摘24则
1、总是、永远、从来、每次之类的这样的表达经常会引发他人的逆反心理,而非慈悲之情。P34
2、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与评论。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因而产生抗拒的心理。P35
3、我们使用语言的习惯时常会引发这样一个混淆,在使用“觉得/感觉”这类词时,我们实际上并没有在表达感受。将“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P46
4、为了让我们对自身所负的责任有更多的意识,我们可以替换成“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句式来表达。P58
5、当我们通过评判、判断和想象等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他人很容易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并随之启动自我辩护和反抗。我们越能直接说出感受以及相关联的需要,他人也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P59
6、一旦人们开始谈论自己的需要而非相互指责,就更有可能找到满足大家需要的办法。P60
7、在提出请求时,我们要尽力避免模糊、抽象或模棱两可的语言,说明我们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P93
8、如果一个人需要同理,我们却试图通过安慰或建议来“搞定”对方的问题,他人往往会感到沮丧。P101
9、我们常常有强烈的冲动想给他人建议或安慰,或是解释自己的立场和感受。同理则邀请我们清空先入为主的想法,全身心地聆听他人。P113
10、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曾经这样描述同理心对人的影响“如果有人真的听到了你的心声,不对你评头论足,不试图为你负责,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美好啊! P122
11、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展现内心的脆弱,往往是因为我们想要显得“强悍”,害怕失去权威感和掌控感。P124
12、若要寻求这个世界的改变,就让自己成为改变。——甘地P138
13、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拥有强大的威力激发人们的羞愧感和罪恶感,并经常被我们用来评价自己。它充满暴力,并且根深蒂固地烙印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个词便是“应该”,例如,“我早应该知道的”或“我不应该那么做”。P140
14、人类在听到任何形式的要求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抗拒,因为要求威胁着我们作为人的自主性——我们有强烈的需要为自己做选择。P140
15、每当我们在生气时将错误归咎于他人,我们就在选择扮演上帝的角色,去评断或指责他人犯了过错或要受到惩罚。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生气的原因,只是我们起初对此是无意识的。P154
16、所有的怒气背后,都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愤怒往往驱使着我们把能量用于惩罚他人,而非满足需要。用“我生气,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P155
17、指责他人往往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P158
18、不去要求他人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而是学习有意识地克制自己,努力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使冲突的双方在重视自己需要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和对方的福祉是相互依存的。P175
19、人们又往往很容易将分析听成批评。分析对方的问题或暗示对方有错,实质是在表达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但这种表达方式却会带来糟糕的影响。P179
20、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关注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或他人有什么问题。P213
21、如果有能力做到同理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可以转化抑郁情绪。非暴力沟通教导我们如何专注在自己及他人心底真正的渴望上,摆脱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纠错的习惯,从而创造更加平和的心境。P218
22、你愈懂得感谢,就愈不会为仇限、压抑与绝望所苦。——桑姆·基恩(SamKeen),哲人P224
23、神给了我们每个人丰盈他人生命的力量。P228
24、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P229
来源:本文选自马歇尔·卢森堡(英文名:Marshall B.Rosenberg )《非暴力沟通》,英文书名《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由如鹿姊妹阅读并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