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本:《儿童神学》书摘20则
1、正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社会的走向,因此,最好的方法便是教导孩子学会思考,特别是神学思考。将正确的信仰内容化为他们内心的行为准绳,那么,不管社会怎么变,他们会知道在上帝面前该怎么做是最好的。P8
2、现在的教会与社会,因为少子化的影响,愈来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仍以智力教育、才艺教育凌驾于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之上。其结果是,他们拥有了许多才艺却没有品德、他们会做很多事却不会做人、他们都没有输在起跑点却也无法赢在终点。今日的儿童,实在是需要一套稳定、正确并能持之以恒的价值观念,从教会的立场来讲,就是一套以基督教信仰为核心的价值信念。P18
3、将信仰丢给教会,期盼在每周短短两个小时的主日学时间里,就能陶成一位信仰健全的儿童,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犹太人的宗教教育都在家庭之中,每一位犹太人都是生长在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从家庭生活的细节中习得信仰精髓,在父母的身教与言教中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民族、认识上帝。P19
4、讲道是一套理性的论述,将圣经人物的言论与事迹分析出来,亦将事件的精义抽象出来,有系统地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向会众陈述。在讲故事之中必须要有教义的教导,而教义又涉及实践。因此,如何使孩子在聆听完圣经故事后能增进对三一上帝的认识,以及在生活中运用,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P20
5、孩子在大人身上看到了什么,直接决定了信仰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说这样的话很严重,但却是不争的事实。P22
6、很多人误以为,专注就是要花大量时间坐在书桌前预备教材,错了,一位真正受过思想训练的老师、而且将自己当作是老师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各个小细节留意教学素材、教学内容,这就是事工的专注。就如同一位会思考的讲道者,绝不会只坐在桌前构思讲道的内容,而是在每日的所见所思中将信息凝聚。主日学老师必须有足够的委身,这样,才能确保孩子的信仰品质。P23
7、宗教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在孩子身上堆积大量的宗教知识,或是熟悉教会中行礼如仪的繁文缛节,而是在培育他们对上帝的认识,然后做一个面对上帝的人。灵性的好坏,会展现于外在的行为举止,只是并非展现在高举双手的赞美、或出口成章的祷告、或是小小年纪就会为大人按手等这些「纯」宗教行为,而是应该显明于待人接物上的合意,以及进退有度的礼节。P24
8、基督教信息若未经思考琢磨,就无法完全内化于心而成为坚定的价值信念,反而可能成为一组绑手绑脚的教条。基督信仰一旦成为教条,人的本能必是将之挣脱而企盼得着自由。P31
9、伦理学是一门追求「善」的学科。所谓的善,是出于善的意志,为了善的目的所做出来的善的行为。如果是出于自利的动机,就不是善行;如果是意欲取得善的结果,也不算是善行。简要的说,善就是好,就是合意,就是正确;而从基督教的立场言之,所谓的善,是从善的本体上帝所发出的,善就是上帝眼中的好合意、正确。P96
10、神学思考,必须先肯认圣经的绝对性,相信科学无法证明信仰,但圣经可以批判科学,哲学无法证明上帝,但圣经可以检证哲学。然而,我们可藉由科学与哲学的方法协助我们更深理解圣经真理,然后对万事万物予以深思,也许会得出与世人较不相同的结论,但可能更接近真实。P112
11、为什么要去怀疑?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 去追求真相、寻觅真理。如果对真理冷漠、对真相无动于衷,其实也就不需要怀疑。基督徒应该是一群对生命认真、对真理执著的人。所谓对生命认真,便是指不对生命的环节、生活的琐事抱持得过且过、不求甚解的态度。对真理执著,便是尽其一生追求真理、降服于真理、受真理指导、并勇于坚持真理的态度。P113
12、对圣经的认识不能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也不能以全概偏、见林不见树,而是应在全面性的认识之后,作归纳与统整,盼能将教义从不同脉络的共通性中抽离出来,成为一个普遍法则。这普遍法则是教义信条,据此进行批判或反思的各种现象便可名之「基督教观点」。P116
13、今日教会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不思而信、信而不行」,许多人的信并未经过深度的思考,是盲目的信、盲从的信;另有许多人则是声称有信,却不愿去行。殊不知未经过思维的信仰无法承受生命中的风雨,没有行出来的信仰无法验证品质的好坏。而神学思考,便是为「信」奠定「思」的基础,然后方能形成正确的「行」,由此便完成了信仰。P127
14、儿童的思想能力是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增加,因为经验的千变万化,使得他们在对经验进行分析、反思时,会有反应上的多元性,于是也进而使他们能去发现世界的异同。因此,我们主张,应该帮助孩子去经验这个世界,教孩子如何生活。P145
15、若要促进儿童的思考,就必须多向孩子提问,问他们问题,比直接将答案指示他们要好许多。P146
16、家中的宗教教育在于培养一个孩子将信仰置于生命中的首位,并以此为根基去建构他们的人生。耶稣能在十二岁时说:「岂不知我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我们的孩子也必能在十二岁时说:「我的一生要为上帝的荣耀而活。」p156
17、圣经故事是一个形式,而背后的抽象意义才真正重要;如果只单单讲圣经故事,那么,跟讲其他的神话故事并没有两样。P174
18、在理解圣经故事时,我们有必要去找寻其中的生命意义,并从中取得塑造生命的路径。换言之,即是在圣经故事中建立灵修神学,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有机会检视自己的生命态度,并进行灵性的操练,得以在剔芜存菁之后拥有更精致的生命。P181
19、神学,其基础在于「上帝与人」的对遇,上帝的神性与人的人性构成了神学的幅度。人性的邪恶对应着上帝的正义,人性的污秽对应着上帝的圣洁、人性的黑暗对应着上帝的光明、人性的扭曲对应着上帝的正直。人性也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基督的福音向我们宣示,在人向下沉沦的漩涡中,仍有一个向上提升的可能性。基督的救恩亦使人得以在世界一片黑暗中乍见人性的曙光。P191
20、我们当明白,我们正处在一个极为危险的社会之中。因为,这是一个重视技术而没有理念的社会,是 一个强调能力而不论品格的社会,是一个只管成就而忽略道德的社会,更是一个只求物质而轻看精神的社会,是一个不在乎天长地久而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社会。结果,我们看似「关系多元」却只是「关系破裂」,看似「丰富人生」却仅存「掏空贫穷」,看似「进步新潮」却仍然「野蛮落后」,看似「光鲜亮丽」却遗留「丑恶本质」。P214
21、在求学时代,人被化约成「分数」、「表现」、「成绩」,在成人时代,人被化约成「金钱」、「能力」、「成就」。在现代社会中,金钱财富、学历学校、家世背景、职业工作、权利地位、身材长相、子女成就被当作观看一个人的七副「眼镜」,人以之来忖度自己,也用以来审判他人。殊不知,不当的期待与价值标准形成现代人的压力与痛苦,而寻求解放是人的本能。如何从其中脱颖而出、破茧重生?非藉深度的思考无以达至。P214
来源:本文选自刘清虔《儿童神学》,由潘弟兄阅读并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