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本:《炼爱》书摘37则
1、婚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具有挑战性的,我们需要思考,否则将活在虚幻之中。P5
2、我们没有人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是完美的,我们的世界本身就不完美,导致我们去爱别人的能力是破损的。P6
3、婚姻问题并不始于婚姻本身,而是你和配偶一直在跳着儿时起就学会的蹩脚舞步。P7
4、如果缺乏情感连接,你就会学着去限制真实情感,把困扰最小化,而且也不再期待从关系中得安慰。P17
5、如果父母抚过你,倾听过你,帮你表达所思所想,接受你的情感,解决你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与烦恼,你就会拥有健康的情感观念。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也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就难以与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连接。P18、22
6、当人带着受损的心灵印记,他们都学会了隐藏真实情感,避免暴露弱点。他们不知道如何通过人际关系来寻找安慰,而且这些受损的心灵印记会制造出有问题的爱的模式。P22
7、家庭就像是一个课堂,教你如何处理感受和需要。当然,所有的家庭都有优缺点。P31
8、配偶身上那些特别令人恼火的特质往往是童年受伤的产物。P37
9、五种有害的爱的模式:逃避型、取悦型、犹豫型、控制型和受虐型。这些有害的爱的模式源于爱损的心灵印记,是亲密关系的大敌,是婚姻的杀手。P54
10、每一种有害的爱的模式都是缺乏爱的功课,以及焦虑的产物。P54
11、逃避型模式普遍特征:(1)他们封闭情感和需要,让自己变得忙碌,用高风险的东西来治疗自我,以求短暂解脱。(2)他们会避免长时间的眼神接触,因为那样感觉太亲密,让他们不舒服。(3)他们在受伤后从不要求安慰,他们一心烦就会将自己隔离起来。(4)他们没有学过心灵话语,他们拒绝感受自己的情绪,也不会去感受日常事物。(5)逃避型习惯自己做决定,结果是他们从未想过让别人参与决策过程。(6)他们擅长做很多事情。PP63-67
12、如果你具有逃避型印记,请停止埋怨配偶,承认你也有问题,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你和逃避型的人结婚了,别让对方闷闷不乐。P72
13、带着取悦他人的印记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焦虑,可能是父母过度保护造成的。P76
14、取悦型模式普遍特征:(1)取悦型习惯隐藏焦虑,用繁忙的生活来隐藏自己的感受,他们认为那不是焦虑而是压力。(2)取悦型通过关注和照顾他人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如果没人可照顾,他们会很失落。他们依靠照顾人来摆脱内心的不安;(3)取悦型在生活中总是很谨慎,喜欢计划好的模式和习惯,避免出现任何风险。(4)取悦型总是对别人的恐惧反应保持高度警觉,因此他们可能过分强调保护。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所以也很难帮助孩子面对恐惧和承担风险。P85-90
15、犹豫型的孩子,因为与父母的不稳定互动而感困惑,并对情感连接和抛弃的迹象过度敏感。正因为他们从小“关注他人”,所以长大后反思自己的能力会比较差。P97
16、犹豫型的普遍特征:(1)犹豫型会陷入极其强烈的关系中,并强烈地渴望与他人保持情感连接,因为任何分离和间隔的迹象都会让他们感觉不适。(2)犹豫型被遭拒绝的恐惧折磨着,通常会选择破坏关系。(3)犹豫型学会了关注他人,但很少审视自己支离破碎的心。(4)犹豫型经历分离的焦虑,但他们失望时,表现为越来越生气。他们会时不时会中断一些关系。(5)犹豫型比一般人更需要感到自己很特别,当一些人对他们很重要时,他们渴望这些人的生活里占据独特位置。如果他们看到对方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就会感到深受伤害。P101-105
17、控制型和受虐型印记是原生家庭出现严重问题的产物。P109
18、混乱型普遍的特征:(1)他们需要保持紧张,如果事情平顺,他们会感到焦虑,就可能制造事端。通过令他人紧张、愤怒……他们感到这样的生活才是正常和熟悉的。(2)价值和尊重往往是混乱型的盲点。(3)控制型会对配偶进行不断地质问,每天的活动和时间安排都要解释清楚。(4)控制型的人很难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他们相信其他人是罪有应得。他们常把自己的错误归咎别人,不管出现什么后果,他们是把自己行为合理化的专家。(5)受虐型深陷在自己很坏、有弱点、有缺陷和不讨喜欢的想法里,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没有希望。这种感觉无所不在,根深蒂固。(7)受虐型生在麻木冷漠的状态里,他们不再为恐惧所动,像机器人一样生活着,他们眼中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8)受虐型为了避免受虐待总是顺从控制型的要求,无论那些要求是多么不合理。在受虐型的人心里底线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反抗都会招致控制型勃然大怒。P120-127
19、当你试图分辨自己的模式时,参考下父母、继父母或抚养你的其他重要人物的模式可能很有帮助。每种亲密关系都可能影响你的模式。了解婚姻的组合机制与核心模式也可以帮到你。P129
20、童年时代留下的多重印记使许多人具有多重爱的模式。在婚姻中呈现一种爱的模式,在式作或友情中则呈现另一种模式。P130
21、在逃避型和犹豫型婚姻里,犹豫型会继续追求个性独立的配偶,只为得到对方关注。逃避型则对此感到焦虑和束缚,导致他们排斥和躲避婚姻。这种做法继而加剧了犹豫型配偶的愤怒,他们认为自己被冷落、被抛弃。犹豫型越愤怒和失望,逃避型就越退缩。久而久之,这种你追我躲的状况会愈演愈烈。导致夫妻双方关系日益紧张。P145
21、在取悦型和犹豫型婚姻里,随着时间推移,犹豫型不现实的期望通常会随着失望而化为泡影,由于失望,犹豫型逐渐变得易怒,要求越来越苛刻。取悦型害怕失去对方,进而更加努力取悦另一半,他们会通过种种方式讨好对方。在某种程序上会失去自我,取悦型会整日战战兢兢,患得患失。对犹豫型来说,取悦型的迎合是种安慰,但那不是他们真正期待的。豫型就会对取悦型生厌,变得更加不安和沮丧。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一定会充满痛苦和愤恨。P P156、162
22、在控制型和受虐型的婚姻里,随着时间推移,控制型会害怕失去配偶,越来越不安,为了缓解焦虑,控制型会变本加厉。任何脆弱的感觉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耻辱。受虐型选择屈服控制型。他们认为。如果不顺从就会被抛弃。受虐型已经习惯了高强度的焦虑,甘愿接受受虐,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P177
23、在逃避型和取悦型的婚姻中,随着时间推移,尽管逃避型还是我行我素,但取悦型却无法接受了,他们感到自己被拒绝、被忽视。所以取悦型会更努力地取悦对方,希望能获得圣主更多的关注。这样一来,配偶强烈的需要令逃避型感到窒息和厌烦,因此逃避型选择逃避,逃避型想单独待会儿,取悦型却将此当成故意回避,让逃避型深感无奈。取悦型因逃避型的疏离而更加焦虑,于是就竭尽全力拉近彼此的距离。他们渐渐会心生怨恨,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却得不到回报。然而,这种来势凶凶的亲近恰恰将逃避型推得更远,于是,他们的关系日渐恶化。P197
24、逃避型和逃避型由于两者都很独立,他们满足于有一定距离感的交往。他们习惯于独自并感到自在,也正因为他们不善于表达情感,其关系往往波澜不惊,婚姻生活中很少有起伏。又由于他们始终保持着距离,他们一般不会发生强烈的争执。这样的生活看似平静,但日积月累,内心的怨恨和不满就会越积越多。一旦遇到危机,这样的夫妻无法保持以往的“沉着冷静”,就相处不下去。P199-200
25、犹豫型和犹豫型、控制型和犹豫型、控制型和控制型这3种模式的夫妻双方就像坐上了没有尽头的疯狂过山车。夫妻往往会为了争夺控制权而剑拔弩张,但一想到对方的爱又会和好如初……如此循环往复。他们将过去的经历如同一桶汽油暗暗隐藏在心中,一旦发生冲突立刻引燃了旧时的伤痛,使矛盾加剧。P201-202
26、如果想要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两个人就必须先从改变内心开始,逐渐统一观点来看待问题。P205
27、洞察一切并不难,难就难在发现问题后去做出改变。P206
28、学习婚姻新舞步就像马拉松训练一样。毛毛虫不会一天就变成花蝴蝶,你的婚姻也不会一夜间就翻转过来。P209
29、夫妻建立强大而安全的关系,就如牙牙学语的婴儿一样需要借助安慰循环来建立信任和尊重内容。P212
30、安慰循环的四步骤:(1)认识自己。双方要发现自己的感受、潜在需要和诱因;(2)彼此沟通。敞开心扉,承认需求;(3)深入探索。探索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倾听、肯定、询问。(4)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既要有口头承诺也要有实际行动,看将来何时并如何解决问题。注意:完成这4个步骤,你将得到释放——增进信任,加强连接。P214
31、当焦虑感降低了,信任感就提高了。连接感多了,焦虑感少了,夫妻关系也就好了。P222
32、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成长经历,但可以选择怎样走接下来的人生。P223
33、你能给予配偶最棒的礼物就是成为好的倾听者。学习问一些好问题,有助于挖掘配偶内心深处的感受与想法,从而建立意想不到的亲密关系。P262
34、我们需要放慢脚步,为自己留点时间,说出痛苦,让灵魂安静。我们可能过独自读书、旅行、绘画来平复情绪;我们都需要学会如何自我安慰,期盼配偶做好一切是不公平的。P299
35、爱在于感受到另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扭曲、罪恶和自恋,却不排斥对方——紧紧抓住蒙受的恩典,重新得力,和对主一起沉入内心最黑暗之处。P302
36、在令我们受伤或失望的人身上集中太多注意力,会让我们无法专心改变与成长。乐于宽恕才能被爱充满去宽恕他人。放过别人,你才能得自由。P307
37、在你对自己的印记及其影响婚姻的方式有了更深认识后,就可以和配偶使用安慰循环,转流扮演给予者和接受者。很快你们就会感受到解决问题、深度理解和给予安慰带来的真正解脱。P309
来源:本文选自【美】米兰·叶而科维奇(Milan yerkovich)、【美】凯·叶而科维奇(kay yerkovich)《炼爱——疗愈亲密关系 通往成长与成熟的治愈之旅》,由章弟兄阅读并摘录。
本书英文名:《How We Love Discover Your Love Style, Enhance Your Marriag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