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本:《靠主应许养儿育女》书摘23则
1. 本书谈到如何为人父母,但最首要的,我希望你们超越如此具体的”如何”,而定睛于那更高的。不错,你们的确要学习具体“如何”当父母,但不要忘记在不断地向神仰望、仰望、信靠神中学习为人父母,并对自己说:“我不要否认主耶稣基督的宝血。他是我的力量!P15
2. 作为神的代表,我们还当记得孩子并不属于我们自己,他们属于神。P17
3. 除了传福音的工作外,你还能想到在这世上有比成为敬虔的母亲更有意义的呼召吗?P29
4. 圣经新旧两约就像上下唇,透过新旧约传出神一致的话语。只有透过旧约的背景和视角我们才能理解新约。旧约是应许的展开;新约记录了应许的实现。如果我们只有新约而没有旧约,那我们的理解就会受限。P39
5. 意识到自己无力救赎孩子,我们才会不断渴望把他们带到基督面前。P46
6. 传讲神的道不是一个冷冰冰、不带热情的任务,而是一个充满热情、无法抗拒的呼召,由信心和爱心之火点燃。父母也当这样向孩子传讲圣经。我若不向孩子讲神的话就有祸了;我若不在敬虔上训练他们就有祸了。P62
7. 圣经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一遍又一遍的播种,期待开花结果,但也要记得开花结果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我们的工作是播种,结果交给神。P72
8. 孩子们看见我们和配偶之间相处时的成熟、合一和真爱相当重要。他们可以读懂夫妻之间的合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说:“我的父母深深的彼此相爱,他们愿意活出像基督和教会一样的新郎和新妇的关系。”他们也应该看到夫妻之间出问题的时候父母知道该怎么做并如何靠着福音的大能来改变:认罪悔改、彼此饶恕、放下怒气、用爱来医治夫妻关系中的任何裂痕。P73
9. 除非我们教导孩子天堂的美和喜乐,否则他们是不会默想这些事。心中如果没有这些数天珍宝,他们只会沉迷于这个世界的污秽。P84
10. 我们祷告时,要让孩子感知我们的爱、眼泪和牵挂。P99
11. 要在家中实行基督那样君王时的职分,我们要在爱中管理孩子——爱神、爱神的道、爱孩子,并努力寻求培育家中有安全感以及有益健康、适合生长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样的家庭秩序中成长,直到他们成年。这种爱的管理包括管教——既包括预防性管教,相当于训练和教养,也包括纠正性管教或惩罚。P110
12. ”你们做孩子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不是因为孩子同意,而是因为命令是由父母发出的,这就是必须要顺服的理由。P113
13. 训练孩子第一件当做的事就是驯服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有一个顺服的性情。培养孩子的智力是需要花时间的,而且必须在孩子所能承受的情况下循序渐进的向前推进。然而,关于意志上顺服一事必须立刻进行且越早越好。因为如果忽略了及时管教,他们会变得顽梗、倔强,之后很难再克服,若不严厉对待,就几乎不能被克服,这对于我自己痛苦,对孩子更痛苦。P117
14. 如果只有爱而没有管教,我们是放纵孩子(参箴13:24)。但如果只有管教却没有爱,我们就会惹孩子的气(参弗6:4)。P121
15. 我们执行身体上的惩罚时要祷告而且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祷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管教最有效的部分。不是每个孩子对祷告都有同样的反应,但总体而言,没有比管教过程中孩子听到爸爸妈妈为他们的悔改、饶恕、顺服、充满爱的祷告更能融化、感动孩子的心了。P127
16. 汤姆·华森说基督徒父母”当竭力做到他们的孩子本质上是属于神的,而不是属自己的。”P140
17. 清教徒相信家庭礼拜即是家庭的义务也是特权。P141
18. 我们应当把基督当成全家人的榜样。我们需要对家人说:”耶稣基督从来没有说错一句话。我们都是罪人。让我们来到耶稣面前恳求他借着圣灵帮助我们驯服自己的舌头。让我们寻求神的恩典,像耶稣爱人那样去爱,像耶稣说话那样去说,像耶稣为人那样去为人。P179
19. 我们需要成为持守圣洁婚姻的榜样:丈夫和妻子敬畏神并互相爱慕、服侍。P203
20. 一个善解人意的父母可以融化孩子的怒气,解决他的重担。即便我们不赞成他们的某些行为,但还是坚定的表达对年轻孩子的爱,这点太重要了。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善解人意、坚定,但这一切都要在爱中。P216
21. 作为圣约孩子的父母,神要求我们尽力养育孩子敬畏神、有教养、成熟,可以成为好丈夫或好妻子。P221
22. 培养孩子的独立还包括教导他们管理时间、安排生活的技能。学习安排生活很重要,因为在大学或工作中生活节奏都很忙,在青少年时候就帮助他们平衡教会生活、加点作业、兼职以及和朋友聚会的时间,对他们离家后的生活会很有帮助。P224
23. 约翰·加尔文写道:”一旦神把他的话语种下去,他就会继续他的恩典,不单直到他拣选的那人离世,还临到他的孩子和后代。“神把种子种在我们的家庭,他愿意我们培育并呵护种子的成长直到千代。P229
本文选自:美·周毕克《靠主应许养育儿女—如何在恩约中养儿育女 》,由韩弟兄阅读并摘录
作者英文名:Joel R. Beek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