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本:《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书摘19则
1、“他不善言辞,讲道不会引经据典,说话结巴,可能永远不是一个会讲道的人。但是他为人朴实,在柔和中带着坚强,这种人将不会被海外的困难所动摇。”塞梭让李文斯顿通过了讲道学。P25
2、我年轻的时候以为,没有口才怎样传道?不能讲道,怎样传福音?后来我才知道,福音的信息与传福音者的生命特质最有关系……真正的传福音,是以真诚的生命,去接触每一天遇到的人,去做每一天所该做的事。P26
3、期待你把每一次念书的机会,都当成增进知识的时机,并寻求上帝赐给你属天的智慧,去管理所得到的知识。P28
4、父亲打开《圣经》,朗读《诗篇》121篇与135篇,全家一起为李文斯顿祷告。P29
5、土著们治病、丧礼、祈祷、安慰,都需要这些巫师。P48
6、我坚信非洲土著是人,不是野兽,他们有心灵,能分辨善恶,对永生有盼望,能够明白真理。虽然信主耶稣的人不多,但是有耳可听的人会听,有眼可看的人会看,纯正真理不需要救济品或医病来延伸,否则他们会依赖这些,而不会靠着上帝。P65
7、李文斯顿一生走过的地方,以前全未听过福音,现在却约有两亿名基督徒。P68
8、李文斯顿写道:“种族间的主观与偏见,像是午夜的风,一吹就过。一个人的诚实、亲切与可靠,却不会被风吹走”。P125
9、“探险只是一条尽职的路,是上帝看不见的手,一直在引领我。”P126
10、李文斯顿讲他在非洲与狮子搏斗的故事,末了以“顺服耶稣的引领,并不是懦弱的人,而是勇敢与刚强的”一语结束演讲。P133
11、在他们的语言里并没有罪的观念。李文斯顿向他解释,罪不是犯错,而是软弱、有限,能知而不能行。P151
12、酋长问道:“你带羊来进贡吗?”李文斯顿回答:“我什么都没带,但是上帝的羔羊——耶稣,却曾为你们流出血来,洗净你们杀人作恶的罪。”李文斯顿直接就讲起道来。P181
13、当时更有神学家提出:“根本不用去海外传福音,只要经历长久的时间,福音自然就会逐渐传出去。”李文斯顿却提出:收庄稼是收割者的责任,传福音是基督徒的责任,不是‘时间’与‘自然’的责任。P204
14、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与世界各地的探险队员皆知,这是极为危险的任务,未知的土著、残暴的原始种族、冷血的奴隶贩子、致命的瘟疫、泛滥的河水、野生动物的攻击,一进入那地方,即予外界文明世界完全隔离,普世除了这位海外宣教士,任何人进入该地其实都是项“自杀任务”。P207
15、离家前,李文斯顿为孩子们祷告:“无论你们一生遭遇任何事,愿上帝的大能保守你们,使你们成为周遭人的祝福。愿上帝使你们恨恶一切的无聊与虚伪,并成为优秀的人,以助人为乐。当你们为此祈求时,愿上帝将更多的赐与你们,愿主祝福你们。”。P209
16、“若为上帝而做,流在额头上的点点汗珠,不再是诅咒的记号,而是喜悦的符号。”P214
17、李文斯顿最勇敢的地方,不是他多次深入险境,也不是他敢面对各种攻击,而是他在面对人性的丑陋面时,却对人性始终抱着希望,并将福音传给他们。后来他的随从称赞他是为了福音的缘故,有“狮子之心”的人。P219
18、缅悠玛人因吃人猿,逐渐地演变成食人族。“你们为什么吃人的尸体呢?”李文斯顿问道。“因为人死了以后没处去,怕他们挨饿,我们吃死尸,这样死人的灵魂就附在我们身上,我们吃东西时,他们也不会饿。因此,我们连病重的亲友也杀来吃掉。”李文斯顿知道,他们错误的行为是来自教导的错误,以致是非颠倒。他写道:“我知道前面还有一段遥远的路要走,不是探险的路,而是校正人心错误的路。”P239
19、苏喜与三个探险队员跑进李文斯顿的帐篷中,在微弱的烛光下看到李文斯顿跪在床祷告,他的头伏在枕头上。李文斯顿在祷告中,卸下他的工作了。P253
来源:本文选自张文亮《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由郭姊妹阅读并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