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本:《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书摘7则
1、中外文化交流,也循着文化交流的规律。一般情况下,文化水平高的一方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一方,文化水平低的一方则比较容易成为接受者。中国古代于周边国家的交流,往往是施与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期。期间也有双方文化水平相当,接触受发生冲突,然后各自吸收有用的,并使它为我所用的情况。这种水平相当的交流,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得到互相融汇、双方受益的效果。进入近代,中国在科技领域不再领先,往往借助外来文化补足自己的不足。明中期,如天文、历算,往往学习西法,这就是中国接受外来文化的又一实例。P1(招录者附录:例子部分存疑,天文历算诸多为明中期本土学士其中不乏女性研究所得,此处尚待考究)
2、他们于那些弟兄交谈后,就启程去阿塞拜疆(Adhorbijan),欲经过那里去巴格达拜见马.哈登(Mar Denha)大总管。P11
3、他们到巴格达,从那里去科可(Knke)大教堂。他们去使徒马.马利修道院,领受该处圣墓(或遗迹)知祝福。他们从那里返回,去伯加迈之地接受已修复如初之马.伊塞克尔(Mar Ezekiel)之圣迹(或墓)的祝福。然后,他们又从那里去埃尔比勒,从那里去摩苏尔。继而两人再去希加尔(Shigar)\尼西比斯、莫达(Merda),并得(埋有)“第二基督”的马.奥金(Mar Awgin)之骨的圣墓祈福。他们从那里去伯扎布达(Beth Zabbdai),之戈扎特(Gazarta),在彼之主教辖区内得到所有陵墓、修道院、宗教场所、僧侣和神府(即主教)的祝福。P13
4、两僧到达圣营(Blesserd Camp),众艾米尔带其到大王面前。大王问他们此行之目的和其祖国是哪个,他们回答大王,将他们的目的告诉他。P13
5、他们到达阿尔穆托(Animto)城,参观那里的修道院和教堂,他们惊讶于建筑物之富丽与堂皇。他们从那里去伯格鲁吉亚(Beth Gurgaye)(即吉鲁吉亚国),以便能走上一条畅通(安全)之路,但当他们到达彼地之后,才从该国居民那里听说,由于沿途发生谋杀和匪徒之抢劫,道路已断。P14
6、“我们从彼国(即中国)来,非为再返回那里,我们不愿再受二茬罪。被(同一)石头绊倒两次的人是笨伯。再者,我们声明:我们不配如此之礼物,对于(我们这样)的浊物来说,此类责任太过沉重。我们所追求之物不过如此:居于一僧院中,侍奉基督至死。”P15摘录者叹:可惜他们没有将典籍传回中原之意愿,虽没有课苛责,却感遗憾。
7、1280年。拉班.马可三十五岁时,从马.哈登大总管那里接受了契丹(Kati)、汪古(Ong)教区总主教之职。拉班.扫马亦从大总管那里接受恩赐,被委为巡查总监。他们双双持有委任状,每人之委任状均据其职务要求拟写。P16
来源:本文选自伊儿汗国 佚名 著《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朱炳旭译,由朱容萱姊妹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