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本:《如何不世俗》书摘28则
1、本真性时代(Age of Authenticity [AA])是指20世纪 60年代之后的时代,在其中灵性被去制度化,并首先被理解为一种“对我言说者”的表达。表现为表现型个人主义( expressive individualism)。P205
2、动员时代(Age of Mobilization [AM]) 政治秩序不再被以神圣的方式设立;相反,建构政治秩序并令其符合上帝的律法或设计,成为了我们的任务。约在1800年至1960年。P205
3、旧制度(Ancien régime [AR])泰勒的宗教身份“类型”之一,古代及中世纪的秩序将宗教身份与政治身份相关联:君权神授。P206
4、缓冲的自我( Buffered self)在现代的社会想象中,自我被隔绝于一个内部的“心灵”中,不再易受超验者或魔鬼的影响(伤害)。与可渗透的自我( porous self)相反。P206
5、封闭的世界结构(Closed world structures[CWSs])我们当代经验的某些方面,它们令内在框架向一种封闭的解释倾斜。另见导向(spin);解释(take)。P206
6、交叉压力(Cross-pressure )各种属灵选项同时产生的压力;抑或陷入超验性的回声和内在化(immanentization)的驱力之间的感受。产生新星效应(nova effect)。P206
7、道离肉身(Excarnation)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其中去物质化和去仪式化,并转变为一种“信念体系”的过程。与道成肉身的、圣礼式的灵性相反。P206
8、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Exclusivehumanism) 一种世界观或社会想象,能够在不诉诸神圣或超验性的情况下,解释意义及价值。P206
9、表现型个人主义(Expressiveindividualism)产生自18世纪晚期浪漫主义的表现主义,它认为“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实现我们人性的方式”,我们被呼召活出(“表现出”)它,而不是遵循由他人(特别是各种体制)强加给我们的模式。见本真性时代(Age of Authenticity )。P206
10、脆弱化(Fragilization)在面对不同选项时,一旦“正常”生活的人们并不和我有同样的信仰(也许还信仰非常不同的东西),我自己的信仰委身就会变得脆弱–被怀疑,变得不再确定。P207
11、完满( Fullness) 这个词意指人类寻找重要性、意义、价值的冲动–即便只是在内在框架(immanentframe )之内。P207
12、内在框架(Immanent frame)一种被建构的社会空间,它将我们的生活完全置于一个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秩序之中。正是这种被限定的现代社会想象的空间排除了超验性。另见内在化(immanentization )。P207
13、内在化(Immanentization)在一个封闭、自足和自然主义的宇宙中,不指向超越而寻求意义,重要性和“完满”的过程,它是一种“封闭”。P207
14、最高要求(Maximal demand ))“如何定义我们作为人美存在最高的精神渴望或道德渴望,同时指示一条通往转化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会破坏、残害或拒绝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本质性的东西。”(第639-640页)P207
15、现代道德秩序(Modern moral order [MMO])一种对道德的新理解,其关注的是为互利而建构的社会秩序,而非遵循“更高的”或永恒的标准。因此,“道德”与“经济”紧密关联,甚至前者被化约为后者。P208
16、新星效应(Nova effect) 意指世俗3社会中,寻求信仰和意义的各种不同选项(各种“第三条道路”)的爆炸,它由同时发生的关于我们历史的交叉压力(cross-pressures)以及同时发生的内在化(immanentization )和(至少是)超验性(的回响)的压力所造成。P208
17、可渗透的自我( Porous self)在古代或中世纪的社会想象中,自我对迷魅的“外在”世界开放,并易受其影响-易受恩典、附体的影响。与缓冲的自我(buffered self)相反。P208
18、改革(Reform) 泰勒所使用的一个涵盖性术语,意指中世纪晚期和现代早期的一系列运动,这些运动均尝试处理永恒生命的要求与此世生命的需要之间的张力。对“双层”宗教的一种回应。P208
19、世俗1(Secular 1) 一种较“古典的”对世俗的定义,用来与神圣相区分-即日常生活的此世层次。神父负责神圣的事物;屠夫、面包师和烛台匠则从事“世俗的”工作。P208
20、世俗 2( Secular 2)一种较“现代的”对世俗的定义,将世俗定义为非宗教的-中立的、公正的、“客观的”一例如一个“世俗的”公共领域。P209
21、世俗 3(Secular 3)泰勒关于世俗作为一个竞争性信仰的时代之定义。在其中,宗教信仰不再是不言自明的。想象不信仰上帝是可能的。另见无求于外的人文主义( exclusive humanism)。P209
22、世俗主义(Secularism) 一种与世俗2相关联的学说,要求公共机构(包括学校、政府等)必须是非宗教的。大致等同于法国的世俗主义(laicité)学说,并经常被表达为“政教分离”。P209
23、社会想象(Social imaginary)不同于一种知识体系或框架,“较之人们以一种超脱的方式思考社会现实时所接受的知识系统,社会想象更为宽泛和深刻”,一种社会想象是“普通人‘想象’其社会环境的方式,且它通常并不用理论术语所表达,而是存在于图像、故事、神话等之中”(第171-172页)。P209
24、导向(Spin) 内在框架之内的一种对生命的解释,且它并不认为自身是一种解释,因此也不为其他解释留有任何空间。它既可以是“封闭的”(内在主义的),也可以是“开放的”(向超验性)。另见解释(Take)。P209
25、化减故事( Subtraction stories)将“世俗”仅仅理解为宗教信仰之减少的观念,在其看来世俗是我们抛弃迷信之后剩下的东西。相反,泰勒强调世俗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仅是提纯后的剩余物。P210
26、解释(Take)内在框架之内的一种对生命的解释,它对接受其他解释之可行性保持开放。它既可以是“封闭的”(内在主义的),也可以是“开放的”(向超验性)。另见导向(Spin)。P210
27、转化的视界(Transformation perspective)一种对宗教而言极为重要的观念,即完满要求人类向超越人间福祉的维度转化。因此,宗教并不仅仅是对超自然实体之信念的集合;它产生了一种转化性的生活方式。P210
28、无思(Unthought)(通常不明言的)一些前设,它们支持一种对世俗性以及宗教实践之衰落的解释。P210
来源:本文选自詹姆斯·史密斯(James K.A.Smith如何(不)世俗,翻译: 高喆,英文书名《How (Not) to Be Secular Reading Charles Taylor》,由陆姐妹阅读并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