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本:《不灭的火焰-宗教改革简史》书摘
1、宗教革命是一场革命。既是革命,它就是为某个目标而战,也是为反抗某些事物而战,而宗教改革反抗的就是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P21
2、天主教东正教:没有教宗作父亲,就没有教会,没有教会作母亲,就没有救恩。教宗被奉为基督在地上的“代理人”。作为代理人,他就是上帝的一切恩典涌流下来的管道。他有权力按立主教,主教也有权力按立神父。只有这些神职人员才有权柄开启恩典的水龙头。那些恩典的水龙头就是七件圣事:洗礼圣事、坚振圣事、圣体圣事、忏悔圣事、婚配圣事、授职圣事和临终圣事。’P22
3、奥古斯丁教导说,我们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爱上帝。P24
4、自爱,就是我们诸般欲望的原型。P50
5、真正的改革来自内心的归信,而不是改变外表的做法。他也像茨温利一样,认为改变人心的力量只能来自上帝的道,而不是诉诸锤子、火焰和武力:P84
6、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辖。基督徒是全然顺服的众人之仆受任何人管辖。P85
7、当摈除基督教的三一上帝也就摈除了基督教本身。P94
8、基督徒唯一的依托就是信靠基督和他所完成的工作。P100
9、无论在哪里,若把因信称义的知识拿走,基督的荣耀就暗淡了。在宗教改革的观念中,救恩单单是上帝恩典的词语。(唯独恩典。在在教宗或弥撒那里找不到救恩只有在基督里才能找到。(唯独基督)救恩要单凭信心来领受,(唯独信心。)我们只有通过圣经才能确切知道这一点。(唯独圣经)。P108
10、宗教改革就其核心来说是关乎教义的。宗教改革不是披着神学外衣进行政治社会或道德上的改革宗教改革。在其最深层次上是在解决一整套神学问题:到底什么是福音?我们是怎么知道的?救恩是什么?怎样才能得救?谁才是谁才是上帝的百姓?到底什么是教会?P149
11、被描述成清教徒的人从来不曾把自己看成是纯洁的人(他们自认为离纯洁还远的很,常常在见证中说自己是满身罪污)。P151
12、清教主义就是以圣经为独一权威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是清教主义把对上帝的敬畏放入了当政者的心中。P156
13、清教徒想要人们对福音作出回应,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着眼点放在回应福音而不是福音本身。也就是说,他们若要看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得到更新(他对福音作出了正确回应的迹象)就容易去关注他在个人圣洁生活方面是否有成长,而宗教改革所关注的称义问题反而被淡化了。换句话说,清教徒的危险之处在于,他们会倾向于关注圣洁的生活,把它看作是对福音的回应,却没能宣告上帝赐下的白白救恩。P163
14、因而,作为基督徒,我们在属灵光景中的确具不在于我们的信心和力度,也不在于我们的表现,而在于“三位一体上帝的三个位格彼此和谐一致”,以至圣父对圣子的爱。基督徒蒙父所爱是因着圣子的功绩,而不是因着我们自己的善行。正因为上帝是一个爱的共同体基督徒才可以有确据。P165
15、基督徒的首要任务就是“就近他爱和怜悯的火,让我们自己暖起来,因基督在爱和怜悯中为我们献上自己”。只有在这样做的时候,基督徒才真正从心底里停止犯罪(反之,若只改变行为,这对他们心里的罪毫无功效。)换句话说,薛伯斯相信罪的解决之道不是试图过没有罪的生活,而是依靠上帝的白白赐下的恩典福音。P166
16、路德和加尔文都强调说使人得救的真信心总是会带来出于爱的善行,这样的善行只是称义的结果,而不是称义的原因。P180
17、在伊拉斯谟看来,圣经只是规劝信徒更加效仿基督的道德劝谕集。而在路德看来,读圣经完全改变了他对福音的理解:乐观主义表明对罪的严重性完全无知。正如他看到的,罪人最先需要的是一位救主,而圣经中最首要的信息就是拯救。正如理查德·薛伯斯在路德之后一个世纪所哀叹的那样,这一切都太容易了,以至于人们不再关注基督和他所赐下的义,而这原本是真正变革的核心。对于那些翻开圣经的人来说,若从中看不到基督白白赐下的义,就不可能有宗教改革。宗教改革主要不是关乎脱离罗马的一场消极运动,是关乎迈向福音的一场积极运动。188-189
18、难怪理查德.薛伯斯:把宗教改革称为“那整个世界都不能熄灭的火焰”。P190
来源: 本文选自迈克尔·里夫斯(Michael Reeves)《不灭的火焰-宗教改革简史》,英文书名《An unquenchable flameA Brief History of the Reformation》,由牧之志成弟兄阅读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