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本:《不灭的火焰——宗教改革简史》书摘31则
1、对路德而言,让他自由、给他安全的只有上帝的真道。此外他没有别的保障。有了上帝的真道,他就有勇气站立得住。P19
2、罗伯特•格罗斯泰特于 1235年就任林肯主教。他认为神职人员的首要工作应该是传讲圣经真理,而不是做弥撒。他自己就曾用英语讲道,而不是用拉丁语,为的是让会众听明白他讲的是什么。这在当时很少见。P27
3、天主教会的礼拜都是用拉丁文来进行的,而百姓大多不懂拉丁文,单从这一点就可看到,教导百姓并不是天主教看为优先的工作。P28
4、在宗教改革的前夜,大多数基督徒的情况就是如此:他们献身宗教,致力于改善宗教,但不是要推翻宗教。当时的社会所希望看到的只是把人所共知的错谬清除掉,而不是激进变革。P29
5、但没有人像路德那样对此深恶痛绝。在这位敬虔的修士看来,教廷这样滥发赎罪券就意味着谁都不需要真正认罪悔改。这就是丑行。P47
6、这世界的罪就在于它不信基督。不是说除此以外,就没有违反律法的罪,而是说这是真正首要的罪。整个世界就算是没有别的罪,单单这一条就足以给它定罪了。P55
7、伊拉斯谟和路德之间的截然不同,表明改良和宗教改革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呼吁人做得更好,而后者是坦承人根本无法做好,一定要倚赖上帝全备的恩典。后者是道德改良主义者绝对拒斥的。P66
8、路德常常强调说,全部圣经都是关于基督的,因为人只有通过信靠基督才能得救。P67
9、他(茨温利)打开新约,欣喜地读到了欧洲人一千年之久未曾读到的东西,那就是上帝的话语,是圣灵默示使徒所写下的词句,是珍宝。他太兴奋了,把保罗书信都抄写下来,甚至几乎把整本新约都背诵下来。P72
10、茨温利知道,哪怕是取出铁锤来打碎偶像,不管看上去多么振奋人心,也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他相信变革的秘诀就在于用福音来改变每个人的心。P74
11、若不想让改革沦装点门面的修整,那就要先有内心的归信,然后才有教会外部的改革。因此,茨温利没有发起运动来促成改革,而是专注于传讲上帝的话语。P75
12、茨温利说道:我们就说很醇厚的葡萄酒吧。健康人喝了,会觉得味道醇美,对他而言,美酒可活血健体,令人舒畅。然而若有人生病或发热,让他尝一下也难,更不用说畅饮了。他甚至会惊讶那健康人竟能喝下那东西。不是酒不好,而是他生病了。上帝之道也是如此。圣经本身是正确的,它所宣告的总是引人向善。若有人不能承受,不能明白,或不能领受,那是因为他生病了。P76
13、重洗派被当时的人弃绝,这反而使他们越发采取分离主义的立场。世人把他们连同他们所传讲的信息弃绝,而他们也将跺掉脚上的尘土,弃绝世人。他们要建造一个彻底独立于腐败敌对世界的社群,其成员都是献身为主的门徒。重洗派远离这世界的罪恶,也远离任何沾染罪恶的人。P90
14、整体说来,重洗派更倾向于关心基督徒生活,而不是神学问题。P92
15、路德相信这是灾难性的倒退,因为重洗派没能对恩典的福音进行足够的学习,从而退回到因善行称义的宗教中去。P92
16、他(加尔文)恨恶有人把宗教改革弄得面目全非,或肆意妄为,因而让宗教改革背上恶名。P99
17、他(加尔文)不该受到日内瓦人如此论断。他自称是“怯弱的读书人”,既无心得到专制权力,也没有机会得到。他只不过是流亡到此的法国人。P110
18、加尔文从未打算创立所谓的“加尔文主义”,他很不喜欢这个提法。终其一生,他都只是为他所相信是后使徒时代早期教会的正统信仰而战,而“加尔文主义”这个提法却暗示他创立了一个新思想。然而,历史上的确出现了“加尔文主义”这种东西,其内容会使人误解加尔文本人。结果,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加尔文的形象就是痴迷于上帝预定谁得救、谁不得救。P117
19、加尔文不想给后人留下遗迹,也不想成为偶像,因而生前要求把他安葬在普通的墓园里,不留任何标记。不留余香,不立墓碑,这就是典型的加尔文作风。P121
20、在丁道尔的译本中,武加大译本的“做苦行”被译作“悔改”;“神父”只是“长老”“教会”只是“会众”“忏悔”只是“承认”“施舍”成了“爱”。这个译本使当时天主教会所声称的一切都失去了圣经基础。P125
21、然而,英格兰教会是与罗马决裂了,但却不是进行新教改革。P129
22、个人在家读圣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的特征,就连不识字的人也想要识字了,为的是能够读懂“上帝活泼的真道”。P132
23、到了行刑的那一天,克兰麦拒绝朗读他放弃信仰的声明,而是勇敢地表明,他尽管懦弱,尽管放弃过原则,但他仍是新教徒。他最后宣告说:“我的这只手犯罪了,写下了违心的字,那就让这只手先受惩罚吧。”他说到做到。大火点燃以后,他把那只签名放弃信仰的手伸进火中,让它先燃起来。克兰麦虽在短时间内否认过信仰,但最终被烧死时却是那样勇敢。就这样,第一位新教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为主殉道了。P139
24、简单说来,由神学驱动的改革和由政治驱动的改革截然不同。对于英格兰的历任君主来说,政治上的考量是核心,而路德、茨温利和加尔文就不是这样。P149
25、清教主义就是以圣经为独一权威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是清教主义把对上帝的敬畏放入了当政者的心中。P156
26、哎呀!我们搞几场仪式,改变衣饰、手势和外观,就算宗教改革了吗?不是啊,先生!我们要做的事是使灵魂归向上帝,并因而得拯救。这是宗教改革最主要的部分。P158
27、清教徒曾提出要完成一部圣经新译本,这倒是詹姆斯唯一喜欢的提议。要是能有一部新译本,他就可以丢掉日内瓦圣经那些恼人的页边注了。因为有些页边注竟然写道:要是君王不好,基督徒就可以不顺服他。就这样,英王詹姆斯钦定本圣经被委托给一批人进行翻译。P161
28、这场内战绝不仅仅关乎宗教,然而,正如克伦威尔自己所说的那样:“一开始宗教不是我们战斗的目标,但上帝最终让我们为它而战。”P169
29、然而,人们反对清教徒政府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想要把严格的基督徒行为要求强加给国民。P172
30、毫无疑问,罗马有一些转变,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但涉及当初引发宗教改革的那些神学问题时,没有一项教义被撤销。P186
31、这样看来,为促进在基督里达成更大的合一而付出的努力应该得到赞许,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宗教改革仍未结束。P186
来源:本文选自[英]里夫斯(Michael Reeves,)《不灭的火焰》,英文名:The Unquenchable Flame – Discovering the Heart of the Reformation>,由吕弟兄阅读并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