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本:《改变带来医治》 书摘36则
1、如果我们要成长并茂盛,我们必须根植于爱中。我们需要将上帝的爱和人的爱作为长大结果的“养份”。
2、然而基督徒领袖会告诉他们,这种重视“关系”的教导是人文主义,他们应该“单单依靠上帝”。这种劝告对受伤的人可很大的伤害。
3、他们阻止受伤之人去找寻了解他们痛苦的人,自己却不作什么去减轻他们的痛苦。这些教师少了成圣的“关系”面。成圣是我们与上帝、与人、与自己都和好。这三者之中任何一方面关系破裂,就会让我们陷入麻烦.
4、规则不会叫我们守规矩。爱才能使我们有道德规范。我们想到自己可能伤害爱我们的人,而不是想到我们必须守住那些规条。
5、耽溺者必须承认自己没有力量,承认自已对上帝对人的需要,他们也必须软化自己的心去面对他们伤害的人,并了解自己的私欲。耽溺并非真正的需求。
6、上帝派提多来安慰他。上帝透过大际关系来触摸保罗。上帝安慰保罗,但提多却是上帝伸出的手臂。比比上帝的方法和某些人的方法。这些人告诉受伤的人,他们不需要别人;他们只需要祷告读经!这就像砍断了上帝的手!
7、但是受伤的人必须回应别人的爱,唯有这样的相连才会填补内心的空虚。与人相连的经验会使人被爱充满。
8、愤怒的人当他面对事实,知道自己里面有一个孤单的地方,并且当他感受到被爱被接纳时,他的愤怒才会消失.
9、如果我们一直付出而不领愛,我们是在拒绝部分的真我。因此过分照顾别人也是无法与人相连的症状。
10、过去的伤害、扭曲的思想及防卫机制都是人类堕落的直接结果,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
11、我们的态度和信念是我们的责任,不是别人的。其他人的态度和信念是他们的责任,不是我们的。
12、裘安因为认为“我一切的软弱都是不好的”而导致很大的沮丧(见第三章)。当她开始认识到自己对此态度应负的责任后,她开始调整自己以符合上帝对于关系与需要的态度。当这态度改变时,她就走出了原先的孤立。
13、上帝给我们思想的能力,要我们尽意爱他。尽意爱上帝就是在知识上长进,并对我们的思和心智成长负责。
14、对环境只抱怨而不做任何事,就是拒绝选择,所带给我们的只是无力感和抱怨。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我们做或不做都有后果。
15、上帝以叙述他是谁及他不是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
16、我们永远需要敏锐于别人的感觉,但我们不可为他们的感觉负责。
17、因罪恶感而有的屈从不是爱,是奴隶。用罪恶感来操纵是不会使人改变的;它只会使我们犯更多的罪。
18、但即使我们坚信自己是对的,也要允许别人有思想的自由。不论我们做什么,人都会有意见。我们必须允许别人有他们的意见,不要想越界去改变他们。
19、我们必须允许他们对我们有负面的看法。他们要为自己的看法负责。
20、上帝给他自由,他选择了恶,他们也必须允许他有选择的自由。这是唯一他可能自由选择上帝之路的方法。耶稣不操纵我们,他只说出一个事实。
21、《圣经》没有说为自己做事是错的,上帝知道我们必须为自己发些事。但对我们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上帝却很严厉。自我中心是罪恶的。我们“不要单顾自己的事”(腓2:4)。
22、明白上帝所赋予我们的自由,我们会更有动力去付出感激和自由。
23、如果我们不能忍受及处理善恶的并存,我们就不能成功地生活在这世界士。因为世界和我们就是这样,善恶并存。
24、事实是,真我已经堕落了;理想的我已经失落了。我们又软弱又堕落,内心破碎,想要完美而无能为力。保罗如此说:“我是属肉体的,是已经卖给罪了。”(罗7:14)
25、我们自然重视理想的我过于真我。因为它看起来更好,运行得更好,需要更少的维修。简言之,它就是一个比真实更好的模式,但问题是,它是幻想,不是真的,而且不存在。
26、理想与真实的问题在于,理想批评真实,把真我视为不能接纳的,并定他的罪,对他发怒。这使得两方敌对,越行越远。
27、当我们不定自己的罪时,我们就可以承认自己犯的错,而与自己有和好的关系,不再处于必须完美的压力中。这样的接纳带来不可想象的成长及属灵的能力。
28、因此,理想与真实的自我之间应该是恩典、无条件的爱及接纳,这样我们才不会自相纷争,好的关系才会建立。好的关系是一面持有理想,一面以爱接纳真实。
29、完美主义的人不能享受生命,也使其他人活得很凄惨。然而另一极端,放弃标准和理想的结果,会使我们死亡。敬畏上帝的人避免这两种极端,过平衡的生活。
30、彼得为三次不认主而难过,然而他的眼泪转变为悔改。论断不会带来任何医治。律法论断而无恩典。
31、我们爱和饶恕,因为我们被爱和被饶恕。失败应该要被承认被讨论及被饶恕。
32、真正的好见证是一个罪人,不见证自己多么得胜,而是见证上帝多么饶恕。
33、耶稣要我们从人之下出来,但同时要尊重在上有权柄的人。
34、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有权柄,父母需要其职分的力量,这样得来的尊敬,使孩子生活在健康的惧怕中,以爱为基础的敬畏。
35、我们必须感觉自己与其他成人是平等的才能去做上帝要我们做的事,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不需要有如父母形象者的认可,才会走在不讨人喜欢,只讨上帝喜欢的路上。
36、耶稣常常面对法利赛人的这种情况,他要带领他们从这种僵化的景况中出来,进入成人的爱的境界。法利赛人忙于问“这样合不合律法”?他们的心充满了规条、对和错,反而不能进入真理、智慧和爱。
来源:本文选自亨利克劳德( Herry Cloud)《改变带来医治》,英文书名《Changes That Heal》,顾美芬译,由高姊妹阅读并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