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本:《清心志于一事》书摘15则
1、埃克哈特修士(Meister EBckhart)曾说:“好多人只跟救主耶稣走到半路,下半程没能走完。”在当年皇港修道院(Portogal)的改革中,据说贵族出身的莫雷尔修女(Madame(orel)甘心放弃她所有的奢侈享受,唯独不愿交出她私人小花园的钥匙。这一类信徒无处不在,想为自已至少留下一把“钥匙”;身处游泳比赛,却渴望保留一只脚稳踏池底。祁克果想借《讲演》得着并“建造”的,正是这一类人。也竭力劝勉他们往前游到水深两万米处:在那里,半心半意必死无疑,唯靠信心才能存活。P11
2、因为他深信,个体倾向于逃避他对内在生命强烈渴望与责任的真实追求,而人群和大众则为他提供了最好的逃避之处。人群是掩盖怯懦的化污池,能卸掉人作为个体的责任,纵容人做出决不敢独自尝试的恶行。对某人执行枪决时,开枪的不是一个刽子手,而是好几个。没有一个士兵敢伸手逮捕尊贵的盖乌斯·马略(Caius Marius),但一群兵丁就没有这样的克制。“想想至高无上的基督,再想想已出生与将要出生的所有人类。假设基督正独自一人,而另有一人也单独在那里,忽然走到基督面前吐口水在他身上。如此无畏或胆大包天的人实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事实。然而,一群乌合之众就敢这样做了。P18
3、人所贪求的是什么,他就变成什么样子。P67
4、诚然,我们学会世俗的知识很容易,可以很快从世上所有的恶人学会。所以,我们宁愿祈望世上有一种法术,使得我们无从学到这种世俗的知识。P73
5、为得赏报而志于至善,实是心怀二意的标志。照着使徒雅各的话,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他也成就不了什么。P74
6、其次必须说明,人因怕受惩罚而志于至善,他并非志于一事,而是心怀二意。P81
7、那以赏报为中心的人有其另一面,他之志于至善,只因怕受惩罚。从本质上说,这与为得赏报而志于至善是同样的;因为避祸与趋利属于同类,都是希望得到利益。P81
8、只有一事能助人真志于至善,那就是至善本身。P86
9、一个只出于畏惧惩罚而志于至善的人,我们必须强调,他所怕的,其实是人所不需怕且不当怕的。他所怕的是:丧失钱财,丧失名誉,别人的妄论忽略,世俗的批判,愚者的讥讽,小人的嘲笑,并那懦弱的诉苦哀鸣,片刻琐屑微末的纠葛,和一些纷纷烟消云散的无常。P90
10、因为虽然上帝的智慧安排那与罪俱来的刑罚本为善事,但是人若不以感恩的心去领受它,而只当它是一种灾祸而惧怕,它就不再是善了。P95
11、聪明人很知道怎样把至善稍作改变,来争取世人的好感。要加上多少,要减去多少,他都知道。他很清楚如何在人耳边私语,把要说的灌入人耳中,把要做的塞在人手中,并如何紧握着手,又如何把手甩开,不让真理下决心,他知道如何扭转情势,并如何叫自己以委屈奉承去扭转过来,“为的是叫他能为至善成就得更多”。但这个欺骗的秘诀,不管是用哪种方式,都可归结为这一句话:它以为不是世人需要至善,而是至善需要世人,也就是说,总要得人。它以为至善是一个穷叫花子,极窘迫、极可怜,而不是人需要至善。P139
12、最要紧的是,凡真志于至善的人,必不“匆忙”。他以安静和耐心,将他所应得的赏报和应有的成就都交托于至善去掌管。他不容自己有一字的妥协,连顾盼一下也不允许。P153
13、你不必为你的妻子负责,不必为别人负责,也不必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只是作为个体来到上帝面前,在那里,不问你的婚姻是否与别人相同,与通常惯例相同,或是比较好些,而只问作为个体的你,在婚姻生活中是否尽了你作为个体的责任。P203
14、因为任何事业都有个开端,凡是与上帝一同开工的,那就是良好的开端。你若与上帝一同开工,就没有一天是错的,也没有一天是没有前途的。P215
15、夫妻可以很恩爱地携手同去认罪,但认罪时仍是各自分开的。认罪的人不是作为团体的一员,只是作为个体站在上帝面前认罪。P230
来源:本文选自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清心志于一事》,由陈姐妹阅读并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