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本:《属灵生命的动力:福音派更新神学》书摘36则
本书作者是提摩太 • 凯勒牧师1972年在哥顿康维尔神学院的神学教授,从后来凯勒牧师的牧会实践及神学发展来看,拉弗雷斯可以称之为凯勒的“教父”。这本书是一本灵性神学的研究手册,结合了基督徒经验的历史和神学研究,值得成为教会实践灵性复兴的必读图书。
书摘(未按章节秩序)分教会的状况分析和更新的要素研究两部分。
教会的现状梳理:
1、真基督教的另一个特点是主要关乎信仰的核心与本质,这是信心和重生的大能,而基督徒的其他美德是自然随之而来的……但是假基督徒主要是(也差不多仅仅是)专注于仪式性的东西,以及某些附属的、次要的部分。他每隔一个阶段(差不多每一年)都推出新计划、新模式、新宗教项目。他的信仰活动受到时代精神和人们兴趣极大的影响,于是他就根据这些,时而这么干,时而那么干。唉,长此以往,在这么多以支持基督教为借口制订的计划中,基督教的实质倒被忽略了!
2、(路德之后)接下来的几代新教徒成功地将路德的教导变成了死正统,而这似乎特别发生在路德宗体系内。在其体系内,偏重于强调称义的教义,结果忽略了成圣与律法的功用,往往产生了朋霍费尔(Bonhoeffer)所批评的那种“廉价恩典”。路德曾经警告人们不要滥用他的教义,加尔文在他的《基督教要义》中也包含了关于成圣的平衡教导。
3、教会进入衰退期,不只是由于人们拒绝跟从或顺服上帝所设立的领袖。基督的救赎之工不在于尊贵的君王颁布一套更清晰的律法叫人遵从。救赎在于共享,而非效仿。救赎基于凭信心支取的恩典,而非只是基于顺服。属灵生命源自与基督联合,而不仅仅是效法基督。如果教会里没有清楚而全面地宣讲上帝在基督里丰富的供应,信心就对此无所领悟,教会的生命就会出现扭曲和衰弱。基督徒个人与教会整体都是活在基督里,如果教会对于“在基督里”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模糊不清,就无法保证上帝的百姓会竭力追求并经历生命的丰盛。
4、1904—1905年间的“第四次大觉醒”是福音外展的一次运动,但是它缺少能够面对和攻克世俗主义的神学能力,这种世俗主义不仅出现在教会周围,而且随着非改教体系的新派神学以及某些具有腐蚀性的圣经批判学侵入教会内部。同时,另一种世俗主义也在侵袭平信徒。他们一边抵挡表现为外在禁忌的“世俗”,一边渐渐地进入了爱德华兹所抨击的那种世俗:贪婪地专心求富足。早先福音派信徒特有的为上帝国度祷告的动力,已经被宗教形式和律法主义的道德要求所取代,下面掩盖着平信徒对于自己财富与安逸的终极关切,而非对以上帝为乐和彰显上帝荣耀的关切。
5、这并不是说,在复兴的周期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人类自发的主动性。由于固有之罪的疾患,若顺其自然,罪恶的人性必然会永远堕落,甚至在上帝的选民中也是这样。正如保罗在《罗马书》8:26—27指出的,由衰退转向更新的关键是祷告,即承认自己对上帝的倚靠,而且连这祷告本身都是出于圣灵暗中的感动。
6、如华莱士 • 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所说,撒旦之死不仅是想象力的悲剧,也是彻底丧失想象力的结果。这也是理性时代里一个相当不理性的假设。称为“万军之耶和华”的上帝,在他的万军中竟然不包括超越人类的受造物,上帝之城与人类之城间的人类冲突竟然没有反映在堕落与未堕落的天使之间,这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比照圣经简明清晰的证据就可以知道,事实恰恰相反。
7、焦虑是许多罪行的根源,因为我们的无意识察觉到我们独立于上帝这个事实,以及未得释放的罪疚意识,在未信者或未行在光中的基督徒身上产生了深刻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带来一种补偿性的利己主义,它以自我为中心,但又不同于严重的骄傲。因此,许多所谓的骄傲,实际上不是模拟上帝的自我崇拜,而是隐藏起来的自卑感、不安全感和深深的自我厌恶。
8、20世纪的大部分人类相信,他们已经“成年”,不需要假定上帝存在,就能在每一种人生经验里应付自如。这种信念中包含着这样一种观点:不必将上帝作为参照,就可以成为道德上公义可敬的人。圣经对罪之本质的分析表明,这种“善”基于错误的信仰,也是基于我们因惧怕真神及他对我们整个生命的主权而做出的无意识抵抗。对这一分析的宣讲,将唤起人们对罪的认识和对基督的渴求,这是单单正面阐述恩典所无法达到的。
9、今天,大多数自称是基督徒的会众都沉浸在一种僵死的良善中,那是一种道德上的文质彬彬,其动力根源是肉体,而不是圣灵的光照和大能的掌管。在《提摩太后书》3章,保罗描述了这种表面的义,它不是出自信心和圣灵的更新,而是来自宗教的骄傲和对传统的习惯性顺从,有敬虔的外表,却没有敬虔的能力。
10、与宗教形式主义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是,世界上和基督教会中存在生机勃勃的宗教狂,这也是由肉体,有时也是由魔鬼所激发的。它是扼杀教会真正活力和削弱教会见证的一种罪恶形式。保罗承认,他信主之前宗教生活中的所有活力都如同粪土,他的热心只催促他竭力破坏上帝的计划。这就是上帝对宗教性肉体的评价。说好听点,它大大扭曲了教会的面貌;说难听点,它把死和死的气息洒在它所接触的一切事物上(腓3)。
11、福音派基督教的风格是不断催促和强迫人归信,好叫他们重生。信徒用音乐、反复邀请或某种促销套路来操纵他们,这是基督教实践的畸形,是出于坏的教义。对那些觉得有责任这样做的人和那些被关注的对象来说,这过程都是不舒服的。教会的许多人对福音派的传福音关切持观望态度,部分原因是对他们传福音时通常采用的风格深感不安。如果对属灵动力有正确的理解,许多风格上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12、许多充满重生者的教会在灵性上并不活跃,因为属灵生命需要新的悔改之心(metanoia),而这要求的不只是从心里对抗初信时所意识到的表层形式的罪。在成圣的过程中,成熟的悔改包括打破每一个随从世界的群体性肉体模式的领域,并通过圣灵在我们心中的更新,不断改变我们的生命(罗12:2)。
13、一些福音派信徒在没有灵性的正统中画地为牢,拒不承认自己对社会的冷漠;而一些非福音派信徒则忙于没有灵性的社会活动,逃避从神律的角度用圣经真理使自己的思想成圣。
14、在今天的教会中,信徒和圣灵之间的典型关系往往就像糟糕婚姻中的夫妻关系。他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丈夫不断地利用妻子的服务,但他与妻子没有沟通,没有认识到她的存在,没有享受与她的关系。
15、年轻的新信徒是新鲜血液,能够帮助老基督徒群体复苏;而老信徒尽管带着部分的文化依存,但是可以在稳定性和传统方面大有贡献,以免年轻人的文化走向狂热和褊狭。如果大批新信徒不接受基督徒生活神学的正确教导,十年后他们就会像他们的长辈一样死气沉沉,无所作为。
16、大多数教会成员的“终极关切”不是通过传福音和社会怜悯来敬拜和服侍基督,而是在世俗职业中如何生存与成功。教会成了生命之轮上的一根辐条,连于世俗的轴心。教会成了次要之事,而非所有其他事情的组织中心。将全部生活投入到建造自己国度的教会成员们,其肉体自然而然地朝那个方向倾斜。他们发现自己很难将很多精力投入到上帝的国度。他们每周去一两次教会,也就是去打个卡,被动地坐着,带着批判或赞许的态度听牧师的教导,借此履行他们的“教会义务”。
更新的基要要素:
1、因着我们在基督的死与复活上与他联合,基督的代赎带来了两样救赎惠益:称义和成圣,它们成为影响教会更新历史的关键要素。我们已经看到,激发多数大觉醒运动的主要因素都包含对因信称义及渐进成圣之必要性的平衡宣讲。
救赎所带来的这四样惠益——称义、成圣、圣灵的内住及属灵争战中的权柄——通常都包含在关于代赎的神学讨论中,它们可以成为属灵生命的动力的首要因素。
2、属灵生命源自圣灵的同在与能力,而不仅仅是靠着对教义命题或更新策略的理解。但这些要素的缺失往往使人产生误解,导致不信,所以若是不能正确理解我们与基督联合所带来的任何主要和次要的方面,就不可避免造成教会经验中的扭曲和缺陷。教会的活力之所以能持续,不总是依赖于对救赎过程的完美理解,但是却需要努力经历这些过程。个人或教会能拥有健全的属灵活力,这不是理解了关于救赎的方方面面之后带来的自动结果,而是要看信徒与至高之主的关系如何。走向恩典,就蒙悦纳,且蒙福享受上帝的同在;而退后不再成长,则会导致灵命日渐荒芜。
3、十字架不仅完美彰显了上帝对罪的愤怒,也完美彰显了他在恢复被破坏的受造界及其破坏者时深深的慈爱和怜悯。在教会中,必须充分宣讲上帝的怜悯、忍耐和慈爱。但是,若不讲到它们与上帝的无限权能、他对宇宙完全和至高的掌管、他的圣洁和公义之间的张力,上帝的怜悯、忍耐、慈爱就是不可信的。
4、灵恩派更新运动最有希望的一个贡献,就是它与这一趋势(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缺乏与上帝同在的经验)背道而驰,坚持在敬拜和祷告中经历上帝的同在。但是,除非被敬拜的上帝是圣经中那位令人敬畏、圣洁、至高的主,否则就连这途径也不能继续充当属灵生命的催化剂。
5、一方面,因信称义可能沦为完全不符合圣经的、没有成圣的称义教导,朋霍费尔称之为“廉价的恩典”;另一方面,清教徒和敬虔派为防止这种滥用而作出的努力,往往导致属灵操练里掺杂了苦修式的律法主义。
后来,部分教会转向了理性主义,渐渐模糊了上帝的圣洁和人之罪的深重,引入了一种对称义教义毫无益处的道德主义。廉价的恩典、律法主义和道德主义,这三种偏离圣经关于称义教导的做法,今天仍然在教会中占主导地位。
6、教会要想经历纯粹而持久的属灵复兴,必须引导会众将生活建立在此基础上(即:在每一天开始时要完全与路德站在一起)。这意味着,必须引导他们进入光中,不仅在他们基督徒生活的开始,而且在以后的每一天,使他们完全自觉地意识到上帝的圣洁、他们罪的深重,以及基督的赎罪之工足以使他们被上帝接纳。
7、在没有认真追求成圣的情况下,自认为已被称义的这种做法,会产生出焦虑不安,并造成了强大的自我中心动力,使肉体更为猖獗而非治死它。另一方面,良心也不能接受并非建立在称义基础上的成圣。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会促使信徒努力过圣洁生活,以安抚良心,减轻与上帝的疏离感,结果造成宗教性的肉体更加猖獗。因此,新教的廉价恩典这一病症,会产生世界上最自私和最爱争竞的领袖和信徒,他们在恩典状态下比在自然状态下更难令人忍受。
8、上帝施恩供应我们的需求,包括赐下称义和成圣。仅仅告诉信徒“你们因信基督被接纳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告诉他们:“你们因着内住之基督的力量,从罪的捆绑中得了拯救。”因为一旦知道了肉体的强大,我们的良心也会被深深地蒙蔽,不知道是否有可能战胜它。即使确信自己的罪已被遮盖,我们也不想面对一种绝望,就是明明意识到罪的暴虐,却又无可奈何,继续糟蹋基督的恩典和赦免。
9、我们不要根据过往倚靠意志的经验来评估我们战胜罪的能力,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基督和他复活生命的能力上,我们所享有的正是这生命:因为我们已经死了,我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上帝里面。在我们的经验中,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信心,而非单凭意志力来获得。通过对因信称义的深刻理解,肉体的许多方面被我们打败、消灭。在基督里的信心可以治愈疑惑、焦虑和不安全感,并借此将忌恨、嫉妒和许多相关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肉体模式连根斩断。
10、(卫斯理的因信成圣教义)必须脱离两种形式的寂静主义(quietism):一种认为,罪的主要问题可以借着简单的信心祷告克服,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来治死罪;另一种则怀疑,所有对抗罪的意志努力都是“靠肉体争战”,在圣灵回应信心赐下感动之前不能行动。
保罗出色地阐明了恩典与行为之间看似矛盾的平衡:“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2—13)
11、任何试图使服侍的能力与圣洁的长进相对分离的圣灵充满模式,都不可避免地与圣灵这个名称所代表的真理相冲突。圣灵实施救赎的主要工作在于使我们成为圣洁,而被圣灵充满只是意味着叫我们所有的能力都服在他的掌管之下,而非罪的掌管之下。
成圣和得服侍能力就像称义和成圣一样不可分割。在上帝的真理和圣洁之光以外,是不可能寻找到这种能力的。
12、在伊格纳修的指南中,有两个原则直接被吸收进清教徒的教牧关怀:(1)圣灵感动的认罪总是在忧伤的同时伴随着释放和喜乐的感受,而撒旦所仿冒的认罪过程则导致绝望;(2)圣灵真正的光照会在信徒生活中留下属灵的美德,而魔鬼所仿冒的平安和光照则会逐渐引人进入黑暗,活在罪中却自觉稳妥。
13、爱德华滋:灵里的骄傲通常会造成人在自己的判断和行为方式上出现某种僵化和不灵活;而谦卑的人,虽然在自己的职责和与上帝荣耀有关的事上不灵活……但在其他事情上却表现出柔顺的性格……愿意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适应别人的倾向,像小孩子一样有一颗温和而柔顺的心。
14、爱德华兹的复兴神学建基于一个真理,即“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后来的福音主义遗失了他对“心”的看法,拆散了三种功能的统一体,形成了三种虚假的虔诚:一种是基于脱离了行为和神学深度的情感经历,一种是基于意志力和行为,还有一种由纯理论的正统所构成。我们不难在19世纪的基督教中分辨出这几个分支,或在当前的信仰圈子里认出它们的后代。
15、如果有自知之明的正统派能够放弃惯常的理性自义的姿态,采取更谦卑的态度,承认教义是灵性的工具,但不是灵性的终极目标;如果那些疏远正统派的人能够认识到圣经教义的工具性作用,教义能以强大的愈合力刺透现代的不信思想,那么活正统就能同时带来未来教会的合一与纯正。
16、克拉朋的传统表明,当觉醒并扩大了的教会以其良知吸引非信徒的良知,让万膝都向基督跪拜,此时,不仅仅是个人,甚至国家和公司也可以重生(至少在历史上的某些时刻可以)。
17、为建立上帝国度而进行的争战,其形式是如此微妙和隐秘,而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想看清战局,只有在祷告中不断寻求认同基督的心意。对牧师和平信徒最好的建议是阅读每天的报纸,同时依靠圣灵进行符合圣经的思考,将获得的信息转化为祷告。
18、大多数福音派信徒无意中接受了启蒙运动中的宗教熵变学说——基督教的活力正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许多人同意世俗批评家的观点——如今是后基督教时代。在老一辈的基督徒中,有一种“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心态。
幸运的是(也是极为特别的),这种预期并没有扼杀葛培理传福音的热情和为复兴付出的努力:“但我相信,我们接近末世和主降临的时候,也可能是大复兴的时代。”
19、每一种末世论的立场,从实践的角度考虑,都有助于鼓励教会的争战和宣教。前千禧年主义解释了世界上邪恶的明显增长,并激励教会在逼迫下站立得稳。后千禧年主义可以激励教会脱离在社会活动方面的消极状态,努力转化整个文化,使上帝的国度可以像在天上那样降临在地上。无千禧年主义可以装备教会,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持稳定,不断持守上帝的道,推动最大程度的福音扩展,不因挫折而灰心。
20、每一种末世论的立场都可能被滥用,使教会的宣教和争战偏离正轨。前千禧年派可能会采取一种防空洞心态——退出社会和文化参与,只等末日的到来,被动地容忍甚至欢迎邪恶的蔓延,因为这样可以加速基督的再来。后千禧年派可能会严重低估敌对势力的力量,在应该撤退稳固根基的时候冒进,被进步和人性本善的神话所渗透的时候,未能现实地面对世界。而且他们可能也没意识到,只有通过基督的属灵统治才能抑制邪恶。无千禧年派可能会变得例行公事,对国度得胜与否的关注程度不会多于对天气状况的关注,他们周而复始地坚持提供死正统观念,踱着方步,不怎么关心成功或得胜。
来源:本文选自理查德·拉弗雷斯《属灵生命的动力:福音派更新神学》,由李弟兄阅读并摘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