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本:《深入非洲三万里》书摘36则
1、大卫·李文斯顿写道:我的家里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刻着:“宁愿诚实而穷,不愿虚谎而富。”他们教导我四点,使我一生受用。第一是勤劳的美德,勤劳是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不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第二是节俭的生活,节俭是对物质需用的节制,以最少的需求去面对每天该尽的责任;第三是读书的习惯,使我一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第四是敬畏神,敬畏神是神塑造人性格的钢骨。
2、直到我20岁那年,读到迪克博士(Dr、ThomasDick)所著的《一个有盼望的人生观》一书时,我才发现一颗已经堕落的心,是不会产生行善的纯正动机;一颗充满虚谎的心,是无法分辨真实的神迹。我唯一能做的,只有靠着基督无限的怜恤与恩典,并谦卑的相信。在基督救赎恩典里,我唯一的责任与行动,就是立刻地相信与接受救恩。虽然我在接受基督的那一刻,软弱的心依然动摇,但我知道他为我死,我为他活。诚然,接受基督是李文斯顿一生的转折点,使他不再为自己和今世而话,乃是为那位爱他的主和永世的真实而活。
3、1838年,李文斯顿在格拉斯哥医学院深造的第二年,向伦敦宣道会申请成为海外宣道士。他在申请信上写道:我认为成为宣教士(宣道士)的主要职责,是宣讲真理、教导劝勉人与传福音;并且将基督信仰融入艺术与科学,成为进入人心与良知的管道。我知道,我将面临的是讥笑、厌恶与反对,但我将存着信心、忍耐、努力去面对。我也知道,我可能因为长期没有看到人信耶稣而沮丧、长期生活在异邦文化而力竭。但是,无论这些因素影响我多深,我仍会倚靠圣灵与耶稣,对这一切外来负面的影响,我将永不屈服。在申请书的末了,李文斯顿附注:我没有结婚,没有爱人,我了无牵挂。
4、他写信给妹妹珍妮特(另译,洁妮):期待你把每一次念书的机会,都当成增进知识的时机,并寻求神赐给你属天的智慧,去管理所得到的知识。这个过程,绝对不是浅尝恩典,更非自认把书看过一、二遍就可以了。深度的阅读是尽可能的把书本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熟悉的,甚至读到自己内心的深处涌出喜乐的泉源。
5、我们读书是靠着神所赐的力量,带着一颗愿意的心,去学习接受每一本课本。倚靠神去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绝对不会一无所得,甚至会比唯读自己有兴趣的书,收获更多。让神作我们所有事情的总代理,我们只需存着一颗愿意的心,单单地去跟随祂。我们一生所能做的是那么少,而且经常摇摆不定,令人失望。我不确定神怎样看我这软弱的人,但是我确定,神看的是我们向着祂的一颗心。神能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做所想的。
6、星期日,李文斯顿讲道以后,他问听众有没有什么问题?大酋长第一个发问,且问了一个深扎人心的问题:你说凡未向神悔改的人,就永远得不到赦免。但是我的父亲走了,我的祖父走了,我历代的祖先们都走了,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信息。如果你这个信息是这么重要,为什么你们知道的人现在才来讲呢?
7、李文斯顿答道:没有向你的祖先传福音,是文明教会的错。在很早以前,也有外来的人向我们的族人传福音,但是大多数人都闭耳不听,至今我们的族人大都活在自己的罪中。以后也一直有人向他们传福音,但是成效非常小。因此,我们不再只向自己的族人传讲福音,也向全世界传讲有一位救主,世人若不悔改,不相信祂,他们将承担自己的罪至永远。
8、西比卫听后,郑重地挽留李文斯顿住在他们中间,教导他和族人认识福音真理。李文斯顿写道:我在非洲各部落,受到各种欢迎、亲切的问候与好吃的食物。我知道有人是因为我医治他们,有人是期待我保护他们,有人想从我这里获得财富,有人误以为我是提供枪械的管道,我总是小心面对这些欢迎。直到听到西比卫的问题,我才知道这里是真正欢迎真理的所在。我有一种感觉,这位年轻的大酋长将会是我在非洲最要好的朋友。
9、李文斯顿写道:掌声会宠坏一个人,使他在意别人的夸赞。我心中也经常有控告的声音:“你所做的这一切,还不是为了表现你自己。”我把众人对我的赞美,放在神的手中。因为赞美放在自己的心中太久,会发臭。我把内心的控告,也放在神的手中,因为他比我更会处理恶者对人心的控告。我知道神所看重的不是伟大的工作,而是以神为中心的事奉、…多少次,我带着探险队在沙漠行走,沙漠里经常没有任何道路,前进的路在地图上只是一片空白,向导常问我:“李文斯顿先生,要往哪个方向走,才是神的旨意呢?”面对一片无垠的沙漠,我告诉他前进的方位,我内心的祷告是:“愿我的每一个尝试,不论对错,都在神的祝福中。”
10、李文斯顿又教他们:“魔鬼不能控告神所赦免的人。”土著又不懂“控告”与“赦免”,因在他们的词汇里没有这种用词。李文斯顿想尽各种方式解释,土著才说:“这好像河边风大的时候,别人怎么骂我,我都听不到,因为我耳中听到的只有风声。”李文斯顿认为这个解释真是太贴切了。后来土著祷告道:神啊,赦免我们,因为你的赦免像是河边的大风声,以致其他控告我们的声音都听不到。
11、李文斯顿写道:福音要在非洲扎根,关键是要传递神真实的真理,有些人来信劝我不要再传讲神爱世人与耶稣基督钉十字架的信息,只要用西方的救济品,或用医术治病,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教会。我坚信非洲土著是人,不是野兽,他们有心灵,能分辨善恶,对永生有盼望,能够听明真理。虽然信主耶稣的人不多,但是有耳可听的人会听,有眼可看的人会看,纯正真理不需要救济品或医病来延伸,否则他们会依赖这些,而不会靠着神。我一生宁愿做个传递真理的加尔文主义者,也不做个取巧的人。否则,有一天他们会恨我们。依赖人的救济,末了只会败坏人。若要靠西方救济,倒不如让非洲土著活在原来的环境中。
12、李文斯顿写道:探险像是一场赌博,在关键时刻必须决定是否要孤注一掷。谁不想退回安全之地?谁不想留在熟悉之处?疲惫、干渴,前途茫茫,不知还要走多远。但是我若不继续前往,内陆的土著,什么时候才能听闻福音?在濒临绝望的时候,我的心为何仍然燃烧着关心土著心灵的烈火?我的主啊,难道你要将一个近乎绝望的人,差到绝望的人群中去传福音吗?当我决定把我的一生押注在基督的身上,我才发现自己剩下的筹码实在太少了。神啊!求你悦纳我仅有的。李文斯顿毅然下令探险队开拔,向沙漠迈进。
13、担任探险队的响导除了要有高度的警觉之外,还需具备乐观的信心。李文斯顿写道:一个相信神的人,是世界上最乐观的人。他会生病,但他有神的保守;他会遇到困难,但是他有神的恩典陪伴;他会遇到打击,但是他有神丰富的供应。
14、虽然李文斯顿之前在接受神学教育期间,成绩最差的就是讲道学,但靠着圣灵的大能,口舌不灵的李文斯顿在非洲的讲道所释放出来的能力却是何等巨大、所存留的功效实是何等深远!正如主所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 4:6;也参林前 2:4)。
15、李文斯顿发现外族人看到马可洛洛族人转身就逃。原来马可洛洛族战士杀人的方式非常残忍,并且好战。李文斯顿过后在讲道时,经常提及每个人的生命在神面前都是可贵的。不久,邻近的雷丘拉第比族嘲笑新任的马可洛洛族大酋长塞契雷都年少不懂事,塞契雷都听了怒火中烧。李文斯顿劝他保持和平,塞契雷都听取他的劝告,送对方10头牛,对方还送60头羊,又恢复了和平。“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5:9)21、探险队在契波克族的领域内,不断地有枪矛自森林、草丛、水边射出来,李文斯顿冷静地避开一切攻击。他只要发现身旁的动物突然静止,就会分外谨慎。若是有成群的土著冲杀过来,李文斯顿就拿枪对准他们,显示杀他们是何等容易的事,然后把枪举向天上,大声说:“我敬畏神。”
16、1854年5月31日,探险队终于抵达海边的鲁安达。探险队成功由非洲内陆走出的消息,立刻轰动欧洲。加布里埃尔对探险队员的精神非常敬佩,欲给予他们英雄式的款待,而且吃住全都免费。李文斯顿却反对,他认为:人应该亲手做工,赚取所需,过多的福利,只是败坏土著。他替土著申请在海军里担任临时工,赚取薪水。土著下班过后,还要上李文斯顿为他们筹办的“夜间部学校”。李文斯顿认为所有自由黑人,皆该受教育,他还为他们设计红蓝色的制服、帽子和羊皮外套。
17、李文斯顿也给“伦敦宣道会”写信道:我无法依我口袋所拥有的向前去,只有不断地仰望神的供应。我相信探险的负担与意念是神给的,成为非洲未知之地的拓荒先锋,是神的保守。我也相信探知疆界的末了,是神国度的开始,福音将更容易进入非洲内陆。
18、可是,为了要让黑奴获得解放,李文斯顿依然决定往东行,寻找非洲内陆通往东岸的路。李文斯顿写道:无论在我前面的道路有多难走,神话语的能力,都足够供我克服一切的困难。我发现无论是在英国,或是在非洲,在我人生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神的话语:“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依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3:5-6)与“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依靠他,他就必成全”(诗37:5)就出现在我的心中。”
19、1856年1月13日,探险队进到隆加瓦族的村落。李文斯顿向土著传讲福音,没想到许多跪在地上决志要成为基督徒的,不单是该村落的人,还有探险队员。李文斯顿写道:共同经过这么多出生入死的经验,人心中最难以信靠神的部分,也信靠神了。
20、李文斯顿与马可洛洛族的探险队,横越西非2000公里,与东非1400公里的消息,如火焰般地传播各界,人类千年来无法达成的任务,他们竟然做到了!只是李文斯顿探险的动力是为了传福音,倒是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当李文斯顿成为世人的焦点时,他却分外谨慎,他写道:出名是败坏人的考验,有钱是毁灭人的机会。
21、1857年12月3日,闻名遐迩的剑桥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给李文斯顿,李文斯顿对聚集满堂的剑桥师生演讲:“许多人曾寻求,如何过一个有价值的人生?高等教育的重要,就是装备一个人,使他可以找到一个尊贵的使命。而到黑暗之处,将救赎主的真理告诉他们,是所有使命中最尊贵的使命。成为海外宣教士(宣道士)就是如此的尊贵,是神圣的呼召,是值得你一生的投入。因为成为海外宣教士,我常有喜乐。
22、李文斯顿写道:很多人认为非洲土著是愚昧的人种,其实他们并不愚昧,他们缺乏的是学习的动机。他们并非特别的聪明,也非特别的愚昧,他们不是特别的善良,也不是特别的败坏,他们就像一般人。因此我对他们任何的表现,并不抱着热切的期待,也不陷入灰心的绝望。人的改变是圣灵的工作,我只是顺着神的引领,在他们的心田撒下真理的种子,我只期待每一个向前的脚步。
23、回到涕涕(另译特特,此地是葡萄牙人的开垦区)之后,李文斯顿将上次不愿离开涕涕回到淋杨地的马可洛洛人招聚一处,仍然每星期三与他们一同祷告,每周日对他们讲道,没有因着他们上一次的退却,就排斥他们。李文斯顿写道:他们是神委托给我的羊群,我不能因着任何的目标催赶他们,只能按着他们的需要喂养他们。因着这样不离不弃的爱与关怀,这些马可洛洛人过后又成为李文斯顿探险的主要伙伴。
24、李文斯顿一生为非洲人谋福利,神给他一种莫名的权威,叫愈凶悍的种族就愈怕他。李文斯顿直入马志都族村落,进到酋长面前,周围响起的击盾声更大了。李文斯顿用一样的话回应他们,声音忽然止住。酋长问道:“你带羊来进贡吗?”李文斯顿回答:“我什么都没带,但是神的羔羊—耶稣,却曾为你们流出血来,洗净你们杀人作恶的罪。”李文斯顿接着讲起道来。结果,酋长下令招待李文斯顿,请他明天再讲。隔天,李文斯顿讲道,所有部落的人都来侧耳而听。李文斯顿向马志都族人讲了5天。30年以后,前来此处的宣道士发现,尼亚萨湖边信主耶稣的土著当中,最多人的就是马志都族,因为李文斯顿已经撒下好种。
25、玛丽在病危之前,写给丈夫几封纸笺:虽然我们没有钱,却毫无保留的, 只想将我们的生命献给非洲。 再多的钱,也换不来这种自由。不要以没给妻子一个安定的家而忧伤, 只要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玛丽死前对李文斯顿说:亲爱的,不要像以前我看过的一些人,还没有死以前,已经像个墓碑一样的裹足不前。我只有一个期望——你要像以前一样,一直往前去。伤心欲绝的李文斯顿将妻子葬在修庞加的赞比西河畔。啊!神一定非常疼爱非洲人,给他们这么好的海外宣道士夫妇!
26、1863年11月1日,李文斯顿的探险队驶船返回修庞加途中,他听到英国外交部派来的官员陶恕(或译陶泽)在等候他。12月中旬,李文斯顿与陶恕会面。陶恕说:“赞比西河探险与拓垦损失太多金钱,牺牲太多性命。撤出赞比西,关闭难民营。”李文斯顿写道:海外布道与政治人物看事情的眼光完全不同。政治人物做事是为了方便,海外布道是为了使命。政治的决定是各方面妥协的结果,海外布道是单单遵照神的呼召。政治人物没有长远的目标,只考虑到下一颗拦阻的石头,海外布道是永恒尊贵的使命,为此会搬去路上每一颗绊脚的石头。可是李文斯顿有“领事”的头衔,就必须听命行事。他终于发现起初接受官职是项错误。
27、1865年4月15 日,李文斯顿出版他的第二本书《赞比西河与其支流》。著名的生物解剖学教授欧文看了这本书后评述道:”李文斯顿的旅行记录,将成为自然科学史上不朽的著作。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旅行记录,他将旅行当作撒种之旅,努力且持续地将生命的种子,撒在非洲土著的心田里。也许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撒种的果效,不过这显示在他非洲之旅的背后,对神有一颗独特的信心。他书中描述非洲的见闻,自然科学的研究,周遭环境的观察,像是给读者一篇又一篇单纯、细腻的讲道。他的文字表达充满着行动,在每一个仇恨之处,看到了赦免;在人与人的猜忌之处,看到了信任;在虚谎的陷阱中,看到了承诺;在行为败坏之处,看到了高贵。没有一本旅行记录,记录了这么多旅行者与当地人在真理与爱里的互动。所有把人生当成一场探险之旅的人,应该看看李文斯顿所做、所说、所写的,像是一个指南针,准确指出正确的方向。读这本书,是一场丰收。”
28、李文斯顿除了写书与出书之外,把所有时间花在与家人团聚。他带孩子们去爬山钓鱼,参观动物园,逛博物馆,听音乐会。他的女儿艾格尼丝过后回忆道:父亲经常带我去钓鱼,我常想如果他没有去当海外宣教士,他将会是英国最会钓鱼的人。小女儿安娜也回忆说:父亲给我最珍贵的礼物,是一个黑色的洋娃娃。当我抱着洋娃娃到学校时,同学们都笑我的洋娃娃不是白色的。我在成长时期中常想,为何父亲送我这么特别的洋娃娃?我想我后来明白了。原来李文斯顿的心意是要女儿安娜自小便对黑人(特别是非洲的土著)产生好感,以便长大后能跳出种族藩篱,以宽广的心去接纳和帮助他们,这为她日后与丈夫同到非洲传福音奠下稳固的基础。
29、1867年1月1日,在新的一年开始之刻,李文斯顿写下一个祷告:愿主将他的恩惠与真理印在我的生命里,他的恩典使我有不止尽的热心,他的真理使我更回归真实,并以热心与真实为我一生的尊荣。这热心与真实是经过多般考验的。在雨季里不易找到食物。李文斯顿猎杀了几只老鼠,探险队员就吃老鼠肉。捕猎不到动物,就改吃大象吃的叶子充饥。李文斯顿写道:整天都处在饥饿状态下,饿了就睡觉,睡时常梦见各样的食物,后来无论醒着、睡着都在想食物…我的随从跟我分吃他们所剩的几粒玉米,我从没有想到平日难吃的干玉米粒,现在吃来也会这么可口。必须用力地克制食欲,才不会吃掉所剩的几颗玉米。
30、1867年1月28日,探险队行到漆塔庞格瓦族的部落,探险队员进入他们中间时,才发现语言不通。然而,在比手划脚的方式下,酋长明白他们需要食物,便慷慨地赠送他一只肥牛,探险队员欢喜尽情地享受一顿美食。饭后,李文斯顿在想,如何对一个语言不通的种族传福音呢?他身边恰好有一本史密斯所著的《圣经辞典》,书中有许多插图,他就翻开书中的插画给酋长看,没想到这个胖酋长很喜欢看,且边看边问,李文斯顿努力地听,努力地回答。过后,酋长不断地供给他们食物,且经常来看《圣经辞典》一书的插画,李文斯顿在这部落住了3个星期才离去。
31、李文斯顿决定南下,探索传闻中的毛依洛大湖。此刻的李文斯顿已经弹尽援绝,可是当地一名奴隶贩子首领黑米斯竟然前来赠送李文斯顿许多布料、衣服和珠子。这位奴隶贩子因敬佩“李文斯顿的为人”而资助他。李文斯顿一开始拒绝,他坚持:即使没有钱,自己可以独自一人前往。但黑米斯质问道:你的随从怎么办?李文斯顿写道:我相信神的眷顾,但是从来没有想到神的眷顾,竟是来自我所厌恶的人。我告诉这些阿拉伯的奴隶贩子,贩卖非洲土著是得罪创造我们的神,没想到这个奴隶贩子听后,反倒回来帮助我,而且我看出他是真心的。为了真理,我必须与他划清界线。为了福音,我必须与他有和平的接触。我实在困惑,不知该如何处理?我想我必须坚持我的首要目标—前往非洲未知之地,探知内陆未知之民。李文斯顿最终接受黑米斯的礼物,转向西行。
32、李文斯顿在漆里贝尔岛上染上他来非洲后最严重的一场大病。剧烈的咳嗽、全身酸痛、两脚浮肿长达数星期之久。他陷入昏迷。除了几位忠实的随从外,他离开文明世界约 1 千多公里之遥,没有医药的医治、没有亲人的安慰。李文斯顿后来写道:非洲内陆最大的试炼,不是致命的疾病,不是野兽的攻击,更非陌生的土著,而是长期的孤单。孤单可以腐蚀一颗满怀理想者的心灵。我执意地走上孤单的窄路,是为了责任,也相信最后必有美好的结果。在病痛中,李文斯顿写信给远方的孩子:当你们想到父亲离你们是何等的远,他其实离你们很近。我在此想着你们的面庞与微笑,回忆着你们讲过的每句话。在神的恩典下,李文斯顿逐渐康复过来。
33、缅悠玛人因吃人猿而逐渐演变成食人族。“你们为什么吃人的尸体呢?”李文斯顿问道。他们解释:“因为人死了以后没处去,怕他们挨饿,我们吃死尸,这样死人的灵魂就附在我们身上,我们吃东西时,他们也不会饿。因此,我们连病重的亲友也杀来吃掉。”李文斯顿明白他们错误的行为是源自错误的教导和观念,以致是非颠倒。他写道:我知道前面还有一段遥远的路要走,不是探险的路,而是校正人心错误的路。为了纠正他们信仰的错误观念,李文斯顿决定留在这食人族之地更久一些。他招聚村里的人来,读圣经给他们听,并且为他们仔细地解释。李文斯顿过后写道:在缅悠玛人之地,我将整本圣经对他们读了四遍。
34、1870年的雨季特别长,李文斯顿回到缅悠玛族的部落,与他们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直到 1871年3月才离开,顺着拉班巴河向东走。当地土著为了纪念他,就给该河取另一个名字“李文斯顿河”。李文斯顿在他们当中所撒的福音种子没有白费,因为缅悠玛后来成为东非洲最多人悔改信主的部落。诚如诗126:5-6所言: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回禾捆回来。
35、斯坦利带来李文斯顿最期待的东西—一大袋的家书、信件和药品。李文斯顿说:这简直为我带来新的生命力。斯坦利从李文斯顿那里听到福音的信息,他过后也成为一名基督徒。1872年,斯坦利离开乌齐齐,回到文明之地,但李文斯顿却愿意留在非洲。他说:任务完成之后,我才归回。斯坦利离开后,李文斯顿带着探险队南下,去寻找尼罗河集水区和发源地。年迈的他仍然不断的观察、记录、思考和写信。42、李文斯顿劝勉年轻人时写道:我的一生看过太多不法的事,我知道清除世上不法之事是不可能的事。主要的关键是人心中有罪的存在,不法的事不过是人心中罪恶的投射。他写信给未来的海外宣道士:弟兄们,成为宣道士是一直往前,直接触到未听闻福音之人的地方。不用害怕,因为当你试着去传福音,你才会发现原来你是多么的勇敢。
36、李文斯顿回顾他一生在非洲所经历的苦难时写道: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来救赎人类,使我体会到神给人永不改变的恩典和慈爱,就是给出他自己,不仅彰显在耶稣的生,更显明在耶稣的死。世人那么期待神的工作是轻而易举,或是满足人的眼目享受,但是我知道爱的坚持,就是(愿意)受苦。李文斯顿对神的爱是行动式的爱,为传福音而愿意受苦的爱。
来源:本文选自张文亮《深入非洲三万里:利文斯顿传》,由王弟兄阅读和摘录。
留言